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打造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带。继续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热点问题时,李说,下一步要抓紧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长江保护与修复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尽快看到成效。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生态环境部和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长江保护与修复促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管理和重点突破,坚决打好长江保护和修复战。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保护和恢复长江生态系统,创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带,也成为代表们讨论的重要议题。
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继续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
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向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发出紧急信函,共同推进长江保护与修复行动计划。为确保长江保护与修复战役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将开展八项专项行动,突破重点,带动全局,实施《长江保护与修复战役行动计划》。
两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11个省市,先后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长江保护与修复行动计划》;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引导和支持11个省市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开展“三线一单”实施方案编制试点工作,推进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这些措施促进了长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去年,湖南省全面完成了中国办公室的监督和反馈,长江岸线整治效果显著。”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玲对记者说:“长江岳阳段的42个泊位和13艘渡船全部关闭和拆除,11个泊位暂停建设。8级以上排污口全部达标排放。43个排水网点完成了41个整治销售数字,有序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恢复,确保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表示:“2018年,四川省87个国家的地表水水质评价断面优良率达到88.5%,同比增长14.9个百分点。”
在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企业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的环保行为,对促进长江污染防治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江沿岸的企业既有“近期计划”,也有“长期计划”。
“我们主动申请关闭长江沿岸四家企业的排污口。压力确实存在,但效果也很好。”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兴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桢说:“不仅如此,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我们投资13亿元组织了长江两岸海上设施的搬迁,并在搬迁期间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此外,还投入10.7亿元用于改善所有环境保护设施。”
虽然沿海许多省市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取得了成绩,但长江的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在3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李部长说,正如总书记所说,“长江有病”,病情并不严重,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加强顶层设计,建设高质量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面临许多挑战。部分省市存在生态恢复与保护任务重、沿江化工园区建设经验不足、缺乏规范指导、生态恢复与保护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引起了两个协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来自川、渝、滇、黔的数十名CPPCC成员今年提交了一份联合提案,提议在长江上游建设一座高质量的生态屏障,为长江留下更多的“绿色”,更少的“遗憾”。
提案发起人之一、四川省政协主席柯尊平表示,应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层面的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此外,我们应该加快立法进程,为长江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CPPCC副秘书长王继光对加强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深表赞同:“我认为要突出重点,建立协调机制,从源头上进行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形成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同时,建立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无长江死角的协调机制。统筹联动,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多元化投资保护、生态环境损害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机制。”
在谈到长江生态修复资金不足时,于会文建议首先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补助。充分发挥中央资金对地方和社会资金的主导作用。其次,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项目的补贴范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补贴在一般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增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第三,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了评价生态保护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质量目标的针对性评价体系。严格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绩效评估,建立综合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人才队伍,提升生态环境综合监管能力。
为长江“减负”,促进沿江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的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45%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走廊。同时,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9%。
长期以来,该地区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粗放的消费和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缺乏科学管理、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机制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减轻”长江的负担,必须在园区、产业结构和相关机制方面下大力气。
目前,化工园区还存在许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吕文彦建议,应该有针对性地逐一“突破”。根据化工园区混合污水的水质特点和排放特点,应制定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规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设施,促进园区污水排放;根据园区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从预处理、运输、计量、排放和接收等方面制定标准和规范。
此外,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张家声带来了“宜昌经验”。他表示,2018年,宜昌将继续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达标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重点发展特种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制药、节能环保等新领域。去年,宜昌经济增速达到7.7%,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它在解决“化学工业围河”的困境中迎来了“新生命”。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9%,优质发展开局良好。
湖北省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近两年来加快了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新产品开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了化工产业升级。
园区管理规范化,产业结构升级,沿江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动能。王继光认为,创新沿江协调机制,对于高质量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王继光建议从中央、地方和项目层面着手。在中央层面,应建立宏观协调机制,协调长江流域自我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上、中、下游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协同。在区域层面,建立省级协调机制,通过横向合作协调沿江三大集团,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形成差异化协调发展。在项目层面,建立企业合作机制,探索实现沿江生态产品价值的途径,积极稳妥化解旧动能。(记者张骞)
编辑:计然
标题:长江多留“绿”,少留“遗憾”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