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9字,读完约9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璐
最近,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试验区已经建立了一年。据了解,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探索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并探索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途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许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布局绿色市场,成效显著。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文表示,商业银行应借鉴同业经验,与国际金融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在管理机制、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当前经济效益、战略前瞻性布局和责任的有机统一。
绿色金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体系的完善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2017年以来,银行业绿色金融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绿色融资总额近9万亿元,其中95%以上是绿色信贷。根据各大银行2017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数据,CDB是绿色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在过去两年中,绿色信贷市场占20%以上,排名第一;其次是五大银行,市场总量占42%以上;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一枝独秀,占绿色信贷市场的7.9%。
武文表示,银行业机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规则参与者:积极参与和推动政策制定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可以增强行业话语权,成为“领导者”。最具代表性的银行是CDB、工行和兴业,它们的绿色信贷市场份额位列前五。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7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对180家企业进行绿色评级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中国工商银行esg绿色指数,并发布了《中国工商银行esg绿色评级与绿色指数研究报告》。同时,应科技部的邀请,他参与了“绿色技术银行”的成立。
第二,市场领导者:战略关注、激励机制、合作共赢和产品创新。市场领导者主要以四大银行(工行除外)为代表,它们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较为完善,从战略重要性到制度支持和产品创新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农行致力于成为绿色金融的龙头银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7-2020)》,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投资银行和创新业务、创新发展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建立相对完整的碳金融业务体系的目标。有有效的激励评价措施:以建筑行为为例,建立绿色信息系统;同时,推进绿色信用评价管理,将绿色信用纳入kpi考核,奖励经济资本。有的以合作促发展: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继续推进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绿色信贷合作,在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相互借鉴,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其中一些是产品创新驱动的:在信贷业务方面,许多同行推出了创新的环境资产抵押和质押贷款业务,为银行的传统融资业务带来了新的空空间;探索推出涵盖个人和家庭客户的绿色零售产品;在绿色债券领域,在国外成功发行多币种气候债券;大力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参与股票市场,分享绿色产业的高回报;深入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进一步创新“碳金融”产品。
三是市场追随者: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培育新的发展势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邮政储蓄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几家政策性银行也开始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积极抢占市场。虽然它不具备先发优势,但在借鉴先进同行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在一些细分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以进出口银行为例。除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进出口银行还推出了碳资产咨询和信用增级业务。
防范市场和信贷两大风险
虽然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但武文强调,绿色产业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不要盲目扩大市场份额,而是要密切关注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注意防范市场风险。
一方面,我们要防范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绿色产业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的最终目标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从而不依赖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一些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风力发电市场和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量的补贴和迅速扩大的市场规模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而且不利于整体优胜劣汰。因此,绿色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密集的政策调整时期。以财政补贴为例,倾斜机制将被更频繁地使用,这将迫使产业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例如,最近光伏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补贴的减少,以及海上风力发电领域的互联网招标,都反映了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但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使绿色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逐渐显现。例如,不仅一些落后的光伏、风电等设备制造企业、环保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一再拖欠信贷,而且一些地区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地铁,也面临暂停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识别和支持绿色产业的高质量生产能力,避免潜在的信贷风险。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白白失去产业链中的优质客户和绿色金融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首先,相关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容易导致绿色金融发展不规范,造成资源浪费。例如,新能源“欺骗和补充”事件时有发生,如抛弃风和光。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导致“洗绿”风险。例如,如果与绿色项目相关的支持材料是为了骗取信贷资金而编造的,或者是打着绿色的幌子融资,那么实际的资金就不会投入到绿色项目中,这就对银行相关人员识别绿色项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随着环境执法和监督的改善,一些企业必须为其污染物排放付费,包括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未来,如果中国征收碳排放税,并需要进一步支付高能耗企业(可能涉及电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空航空等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类企业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也可能增加。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尽快进行环境压力测试,以降低自身的信用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
在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部分银行加快布局、迎头赶上的背景下,武文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在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有效防范绿色金融的潜在风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密切跟进,加强研究和行业间交流,以合作促发展。
武文提出,商业银行应首先从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积极争取行业话语权。首先,自上而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和地位。目前,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地将其视为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公益形象的一种方式,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树立绿色金融是有希望和必要的观念。建议将绿色金融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机制措施,并从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深化和落实。第二,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话语权,努力成为行业领导者,并展示自己的责任。密切关注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市场规则的制定。
其次,要做好制度、机制等配套工作,保障绿色发展。首先,考虑成立一个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由高级管理层亲自领导,制定年度绿色金融发展计划,监事会将定期监督、检查和评估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情况。二是逐步增加对各业务单元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配备相应的成本资源。例如,明确要求稳步提高绿色信贷的比例,并考虑给予一些优势银行经济资本激励。第三,做好绿色信息系统和相关人才储备的建立。完善绿色信用统计系统功能,确保对外披露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对客户经理进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项培训,在市场上选拔专业人才,逐步建设一支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当地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队伍。
第三,要主动开展多角度的研究,从而提高综合提升的专业水平。一是深化对现有政策取向、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碳金融、绿色债券等新兴市场,以及绿色创新试验区等产业和区域政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抓住市场机遇。第二,要加强对融资项目实际经营绩效和环境绩效的识别和分析。跟踪评估企业和项目披露的环境信息,提高识别优质产能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提高市场风险判断和管理能力,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对火电、水泥、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进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测算未来不良贷款率,重新审视自身资产配置。
最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行业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促进发展。第一,与规则制定银行和市场主导银行进行合作和沟通,提高它们在理念宣传、体制机制建设、专业产品和服务创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第二,积极推进国际业务合作,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经验,加快绿色金融业务的成熟和完善。我们可以考虑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管理机制、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方面相互借鉴。第三,依托“一带一路”、新开发银行、亚洲投资银行、南南气候合作基金等机制,进一步推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
标题:绿色金融: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