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动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和洞庭湖。在附近长大的人可能还会有这样的记忆:活泼的河猪(俗称江豚)在河里微笑、翻滚、跳跃,在上游上下跳跃,铅灰色或灰白色的身体在波浪上滑行,使水面在阳光下呈现银色。然而,繁忙的水上交通阻碍了江豚的迁徙和繁殖,数百艘采沙船挤压了它们在空的生存空间。人们越来越难看到“水精灵”的身影,记忆中的画面也逐渐模糊...
2013年,长江江豚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度危险”物种。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ccf)启动了“协助巡逻”项目,帮助长江“渔民”转变为“鱼类和海豚饲养员”。江国庆是第一批换工作的专业渔民之一。从他父亲那一代起,他的家族已经捕鱼30多年了。他的家人和村民不理解他的突然“转变”。江国庆说:“近年来,长江江豚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如果你不保护它,那么后代就不会看到江豚。”
今年6月,协助巡逻项目扩大到11个长江江豚协助巡逻示范点的106名协助巡逻人员。它们分布在长江干流的扬州、安庆、宜昌和宜宾,洞庭湖的岳阳,鄱阳湖的九江、湖口和鄱阳湖县,天鹅岛保护区和新罗保护区。这些渔民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要求渔民转岗,探索保护长江江豚的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长江论坛还发布了《海豚跃进计划》,致力于推动更多科研人员加入长江江豚保护工程,解决江豚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
一些有爱心的企业家还通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企业家会员献出爱心,在see基金会发起了“保持长江微笑”等长江保护项目,不断努力早日恢复“江湖和谐、人海豚共存”的景象。
如今,全国各地的渔民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2003年,四川渔民在南溪县富溪口发现了一条野生中华鲟(长江上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一条30岁的雌性鲟鱼,大约4米长,体重超过150公斤。她的肚子里有很多鱼卵。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疤痕,白色皮肤上有一些红色的斑块,像皮下充血。经过专家三天三夜的精心治疗,受伤的白鲟回到了四川宜宾的长江。据报道,在中华鲟回到长江之前,专家们在它身上安装了一个电子跟踪器,可以24小时跟踪中华鲟的活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鲟鱼研究专家魏启伟教授说:“白鲟非常珍贵,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等原因,中华鲟的分布面积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试图通过研究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来恢复中华鲟的物种。一大批社会志愿者也投身于长江保护,关注流域环境保护,协助当地渔政部门打击非法捕捞,为中华鲟、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搜救和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发布了《中华鲟救助行动计划(2015-2030)》,加强中华鲟重点栖息地保护,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华鲟已经在宜昌、荆州、武汉和长江口被放生了11次。(董佳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1月13日08版)
编辑:计然
标题:捕鱼人变身护鱼员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