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Xi市浐灞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盛唐时期,“刘巴风雪”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熟知。位于苦水和苦水之间的广云滩,是中国著名的水运码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繁荣的地方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如河流污染、垃圾围水和到处都是掩体。经过14年的大力、全面、高标准的综合环境治理,浐灞生态区已经建成了由湿地、林地和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建成了Xi市城区内最大的湿地景观区和生态带,不仅再现了“刘巴雪景”的生态景观,也成为Xi生态建设的典范。
生态优先
构建自然生态系统
在建设和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实施“截污、环湖、修堤、增绿、清水、增景”六大生态工程,努力建设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建设220公里截污管网,从源头上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共修建了13座大坝和5个生态公园,河流湿地面积达2.3万亩,形成了广阔壮观的水景;沿河生态堤防和景观带建设52公里。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草灌结合的生态护岸建设,实现了物质、养分和能量的交换。浐灞河表层水质恢复到四级,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xi世博园
Xi世博会园区是浐灞生态区建立后启动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位于浐灞河东岸,世博大道以东,东三环以北。自2004年底开工以来,一直坚持生态优先。公园中的景观水来自灞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湖中的岛屿与岛屿和大陆相连,大陆中有水池。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主题为“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Xi市浐灞生态区举行,参观者超过1500万人次。世博会结束后,按照“整体保留、丰富提升、科学利用、惠民惠民”的原则,秉承“绿色引领时尚”的理念,按照5a级景区标准,升级改造为集园艺景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市级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成为延续世博园效应、展示Xi未来生态家园模式的景区,同时成为大众休闲的另一个场所。 世博园不仅是Xi东部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也是展示、研究和利用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灵活的水控制
恢复河流和湖泊的自然状态
根据“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融入城市”的灵活治水理念,浐灞生态区着力建设具有自然再生能力的生态系统。高度重视建设
注重生态保护,因地制宜,根据原有地形条件和区域特点,依托自然状态进行综合开发和管理。
按照“聚沙成岛,聚水成湖”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河道两岸堤防生态重建、河道疏浚和绿化,恢复了自然风貌,丰富了社区关系。我们依托原有的自然状态,从过去的过度需求和肆意破坏,转变为有序开发和综合保护,从而达到河流修复和环境自然恢复的目的。
先依河,后依滩;首先解决水质,然后解决水景;先保护生态后合理利用生态的工作理念。逐步实施河流修复、人工湿地、自然保护、标志性建筑、景观和绿化工程,利用废弃的沙坑建设湖泊水系,利用原有的树木建设林地,利用建筑垃圾建设土方工程,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和干预,为动植物在空的生长留有足够的空间,创造自然的动物栖息地,并始终严格控制人工建筑的数量。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生态区北部,规划总面积581公顷,其中一期中心区总面积302.51公顷。公园以水为纽带,以森林为背景。通过河流、滩涂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沙坑重建和垃圾清理,水面面积为2200亩,林地面积为2000亩。
自2013年4月29日对外开放以来,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公园的水质。公园的水质由河水引入公园。经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过滤、吸收和分解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高达60%、90%、88%和69%。园区总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级标准。
系统推进
构建浐灞生态走廊
作为连接渭河生态带和秦岭生态带的城市廊道,浐灞生态带坚持系统推进、规划引导、整合现有自然生态景观、交通设施和商业网点等城市服务设施,全面推进绿色廊道、慢车道、服务设施(站)和标识系统组成的生态廊道建设,优化城市绿色出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区域运营和服务水平, 将生态绿色走廊建设成为开放、智能的共享平台,沿浐灞河建设滨水慢行交通网络,沿浐灞河建设带状公园和袖珍公园。
目前,已建成52公里沿江绿化带,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景观体系。亲水绿化带与周围的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使浐灞河不同河段的两岸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条领先的串珠链
桃花潭公园
桃花潭公园位于浐灞河下游浐灞河生态区核心区,占地约1516亩。是浐灞生态区具有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生态示范工程。公园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河岸建设和土方建模,精心堆积了10多万立方米的湖心岛,并在岛上广泛种植桃树。同时,利用建筑垃圾回填沙坑,在河道中疏浚600多亩湖面,重塑河流水系景观,使其成为提前建成的浐灞生态区生态工程和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
技术领先
形成一个全球生态系统
生态治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过程。浐灞生态区充分利用Xi安丰富的科研优势,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Xi交通大学、Xi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分别在大气污染研究和水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合作。同时,在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资源利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联合研发。低碳、节能、资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供热系统
全面优化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建设以城市集中供热为基础的城市综合供热系统,以该地区4个污水处理厂的余热利用为先导,以干热岩和浅层地热为补充,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辅助,利用该地区大面积绿化等有利条件,推进分布式供热系统建设。
大力推广污水源供热技术,缓解集中供热空气污染,完成污水源供热项目4个,在建项目3个,累计供热面积42万平方米。
中水利用
将中水利用作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依托区域内四个污水处理厂,以四个污水处理厂联网并联和全区域综合利用为建设目标,加快中水管网和生产设施建设,使区域内工业降温、道路清洗、车辆清洗、建筑施工、绿化养护、环卫设施和景观水体充分利用中水,促进中水资源化、效益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中水市场化运营。今年以来,已使用再生水约860万吨,铺设了9公里的管网。浐灞半岛a4、a5、华夏吕雯等中水利用项目已经启动。
垃圾分类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资源回收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机结合,大力构建合理、高效、节能、环保、有序的垃圾回收、运输、处置和管理体系。充分依托Xi市垃圾处理总体规划,系统推进园林垃圾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和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
浐灞生态区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证城市排水和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流、湿地等自然水系和绿地、园林、透水铺装等城市基础设施,以“缓排缓放”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和建设理念,通过屋顶绿化、透水铺装、集水工程等措施实施。
加强浐灞生态区的气控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今年以来,浐灞生态区围绕“减煤、控车、抑尘、控源、禁烧、绿化”六个方面实施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了治理力度,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1-7月,浐灞生态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9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5%,整体环境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10平均浓度为131 μ g/m 3,同比下降4%;pm2.5平均浓度为63 μ g/m3,同比下降16%;臭氧平均浓度为183 μ g/m3,同比下降2%。优良天数为91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天。
浐灞生态区空气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新能源利用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7万吨。
继续开展机动车排气控制和宣传活动,共检查各类机动车4361辆,查处超标黑烟车辆589辆。
全面加强防尘措施。落实施工现场粉尘防治“红黄卡”制度,落实道路清扫“以克清扫、深度清扫”的标准要求。共检查了2000多个建筑工地,发出了268份整改通知,39个建筑工地被关闭进行整改,敦促及时纠正粉尘问题。
从源头上进行检查,尽一切努力减少非点源污染。辖区内26家4s店全部完成了有机废气的深度处理和改造,27个加油站全部完成了三次油气回收和改造。共检查餐饮单位2600多家,整改1783家,限期整改指令700多条。清理取缔了200多家分散污染企业,4起涉嫌环境污染违法案件移交公安部门,4人被行政拘留。
增加绿色,抑制灰尘和减少烟雾。新增和改造80万平方米绿地,全面实施增绿控霾措施。
建立控制雾霾的网格管理系统。建立了1个二级网格、6个三级网格和38个四级网格,实现了行业监管和本地网格的双重管理体系。
探索和推进雾霾的科学治理。与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研究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完成了生态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和来源分析以及大气臭氧成因的初步分析报告。
浐灞生态区环境管理的下一个关键任务是做好日常防霾工作。实施日常雾霾控制措施,如施工现场粉尘防治、道路清扫、散煤整治、油烟整治、机动车尾气整治、焚烧问题处理、分散污染清理整改、高标准有机废气处理等。第二,搞好反霾生态战。大力推广干热岩、中水源等非化石清洁能源,在满足冬季取暖的基础上增加夏季降温功能,可有效控制冬季烟雾,防止夏季臭氧,实现节能利用。第三是与烟霾进行科技战。继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依靠科研成果实现雾霾的科技治理。加强数据测试和分析,为准确的雾霾处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定位。(谭文)
编者:张嘉诚
标题:绿色发展成就西安样板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