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7字,读完约3分钟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金航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面积约18600平方公里,曾被称为“死亡之海”。西周时期,这里有森林和繁茂的水生植物。后来,由于干旱和人为破坏,沙漠逐渐形成。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移动”数十米,向黄河注入近2亿吨黄沙,导致黄河水位上升,威胁沿线人民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频繁的暴风雨导致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沿线的沙尘暴。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长达30年的治沙之路已经启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较早实施了“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这一好政策很快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条穿越沙漠南北的沥青公路开通,公路两侧修建了5万亩道路防护林带,拉开了大规模治沙的帷幕。进入新世纪,地方政府出台了禁牧、奖励和补充生态管理机制等政策,林业建设发展迅速。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在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和群众直接支持,形成了多渠道投入、多部门合作、多方面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格局。治理的速度比过去10年要快。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地政府开发了“沙漠水汽植树技术”,可以在10秒钟内植树,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如螺旋钻法和甘草翻译法,以及100多种“沙漠生态技术包”,如“混合豆类固氮和改良土壤”,解决了各种治沙问题。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如今,库布齐沙漠已经从“沙变人退”变成了“绿变沙退”。在过去的30年里,沙丘的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占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的1/3。这些绿洲每年阻止数亿吨黄沙流入黄河。从1988年到2016年,库布齐沙漠年降雨量从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沙尘暴从每年50次减少到每年1次。生物物种的数量从不到10种增加到530种。更令人欣慰的是,沙漠中出现了数百万英亩厘米厚的土壤,这使它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的条件。在过去的30年里,库布齐模式创造的绿色经济已经实现了300多亿元的生态收益。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400元增加到1.5万元以上,10多万人彻底脱贫。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2014年,库布齐沙漠因其卓越的治理成就成为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5年,库布齐沙漠绿化成就被联合国授予年度土地生命奖。同年,库布齐的生态创造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作为中国样本。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在库布齐,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机会,它将人们的减贫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的防砂经验。”现在,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已经成功进入沙特、蒙古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并已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生根发芽。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库布齐沙漠的成功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思想,弘扬库布齐精神,推进绿色发展,在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记者彭训文)

“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人民日报海外版(05版,2018年8月7日)

编者:张嘉诚

标题:“大漠变绿洲”的中国样本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