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4字,读完约9分钟
这是一次陌生的离家之旅,也是一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强歌。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难是世界上最好的”的美誉。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赴宁夏考察东西部合作对口支援工作。他对西海固的贫困感到震惊,提议将西海固不适宜的地方的贫困人口“吊庄”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荒漠之地,建造一个新的家园,并亲自命名为“宁敏村”。结果,6万多西海固人告别了家乡,来到了这个陌生的戈壁沙漠。2002年,宁敏村发展成为宁敏镇。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年的“干滩”变成了“金滩”。
元龙村是宁敏镇的一个新村庄。该项目计划于2010年建成,并于2012年至2016年分批搬迁。来自原州区和隆德县13个乡镇的10,578人在这里扎根。2016年7月19日,一直关注西海固移民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元龙村进行调研。他充分肯定了移民搬迁的有效性,并祝愿村民们生活得更好。
盛夏时节,我们走进元龙村,深深感受到生态移民给大众带来的幸福生活:数千亩的葡萄园和树莓园生机勃勃,光伏温室蔚为壮观,新房整齐划一,水泥路四通八达。晚上,小广场笑啊笑...
政策指导-走出去
西海固的艰辛,对元龙村的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山深,地瘠,年年旱,常是“锅里没饭,缸里没水,身上没钱”。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改变地方和生活方式,而是我们不敢去想人们要去哪里,钱从哪里来。2010年,“十二五”期间,宁夏决定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大规模搬迁34.6万人。西海固的人群迎来了希望。
元龙村的人都很顺利,首先,这个地方很好。“久闻四川在银川附近,可以吃黄河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这是许多人在得知他们要搬到宁敏镇时的普遍反应。将镇北的土地拿出来接收移民是永宁县委慎重考虑的结果:遂宁镇位于黄洋灌区,附近有玉泉营等大型农场。去银川旅游方便,可以彻底改变移民的生活环境;成千上万的当地老移民,其中大部分来自西海固,有着相同的地方口音,而且彼此很亲近,这便于移民融入社会。
搬出这座山要花很多钱。只有当帮助到位时,我们才能向前迈出一步。从住房、农业补贴到社会保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户只需花12800元就能得到一套54平方米的住房和一所4到6分的医院;像迁入者一样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继续享受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就住房而言,各级政府每户补贴近3万元。
虽然走出大山是一件期待已久的事情,但到了搬家的时候,村民们的心情依然复杂。毕竟,这是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镇移民办公室前主任萨芬永说,他刚搬来的时候,去隆德县的一个村庄接移民。有一个小女孩在开始时兴奋地跳来跳去,四处走动,坐在跑步机上保持沉默,因为她知道她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就这样,很多人对400多公里外的新家充满了希望和关怀。
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稳定
在西海固,人们普遍面临住房条件差、饮水困难、旅行困难、上学困难和就医困难。要让移民感到稳定,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问题。在上级的支持和福建同行的帮助下,元龙村统筹利用各种资金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使家庭设施贴近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完善,政策温暖。
过去,在西海固,人们住在山洞和土坯房里。当他们出去时,黄土漂浮着,他们不得不走几英里路才能在干旱的峡谷中相遇。万一发生干旱,他们不得不穿过干燥的山脉寻找水源。他们说:“每个人似乎都是干的。”。如今,在元龙村,每个家庭都住在新房子里,有院子,有水、电和互联网接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卫生厕所,统一处理生活垃圾。许多人家里都有沙发,墙上有字画,地上有盆栽。当谈到生活的变化时,村民们对用水感受最深。"当水龙头被拧开时,每个人都是干净的,他们的精神大不相同。"。
过去,在西海固,大多数孩子每天都要走十多英里的山路去上学。村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镇上来来回回地做一些事情,并且经常被推迟去看医生。现在,在元龙村,孩子们可以在几百米内上学,他们可以在十分钟内乘公共汽车去镇上的高中。村民有小病小痛,可以在家随时治疗,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医疗保险报销、户籍登记等十多项服务。村党支部书记王声说,现在上学很方便,所有的孩子都很努力,村里每年可以招收大约30名大学生。
元龙村有很多老弱病残的人,所以脱贫攻坚是一件大事。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村里还在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了“56789”暖心工程:50岁以上村民免费体检,60岁以上老人生日,7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100元,8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每月补贴350元,对严重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提供9项特殊保障,总计2500元。
谈到移民前后的生活,群众普遍感到“一个地下,一个天堂”和“喜欢再生活”。73岁的村民杨军秀(音译)告诉我们:“我对家乡还有感情,但我绝对不习惯回到过去的生活。”自从搬迁以来,全村没有人回到家乡居住。
发展工业——可以致富
移民是为了摆脱贫困而致富的。元龙村坚持搬迁与产业同步,依托区位优势,完成土地整理,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在实现“两个保证,不用担心三个保证”的同时,它努力使人们有工作和增加收入。
发挥优势,培育和壮大养殖业。县、镇党委认为,元龙村人均土地6分,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不可能致富。因此,从搬迁开始,我们将引导全村6900亩耕地进行统一整治和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该村地处贺兰山东麓,阳光充足,水土条件良好,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种植葡萄和红莓4300多亩,建成588个光伏设施大棚和1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由于正确的方向和专业标准,这些新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呈现出一种模式。
在特色驱动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元龙村已成为一个山与林相互辉映的诗意田园。酿酒厂建在葡萄园里,品尝完成,树莓在户外观光,生态采摘在光电温室中完成。因此,村内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渐融入银川西部带和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旅游文化走廊,成为国家重点旅游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去年,酒厂和树莓基地接待了超过10万名游客。
工业蓬勃发展,就业收入激增。村里的几个主要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门槛不高,所以村民们只需要一点培训就可以做到。为了扩大就业,该村成立了劳务公司和扶贫车间,提供技能培训。“4050”忙于种植,“2030”从事服务,老人和妇女在家做体力劳动,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在自己的乡镇实现了就业。去年,该村有3500多人在工作,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陆建华,一个建立了一张卡片的贫困家庭,在2017年去红莓基地工作。他从服务员开始,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成长为仓库管理和餐饮部的副经理。现在他的年薪超过8万元,全家顺利脱贫。
"有了工作,村子就富裕了,每个人都可以富裕起来!"在参观期间,我们听到许多人这样感叹。过去,每个人每天都努力工作,但现在他们正在努力工作。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20元,是2014年的1.9倍,贫困率降至2%。村子里将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买了汽车。
有效治理——好好生活
近年来,元龙村以党建为指导,通过干群结合改善社区治理,通过理性与理性的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春风风雨培育了新的文明与风,使村民的生活更加有趣。
村党支部以脱贫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支部-党团-党员-居民”的管理网格,建立了与龙头企业联合的党支部,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当我第一次搬来这里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同样的房子,有些老人出去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家。一些党员主动在村口把守,干部群众的心一下子粘在了一起。现在,村里有了新的项目和补贴,由干部和群众讨论。群众说人民当家作主,人们听两个村委会的讲话。这是村子顺利顺利的最大资本。
元龙村是一个回族和汉族混居的村庄,回族占1/3,回族和汉族“门对门,墙对墙”。这个村庄把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外,它还充分发挥老党员和老干部的作用,并成立了一个名为“和谐叔叔”的调解小组,随时调解村民关系。回族和汉族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把村庄作为他们共同的家园。村里的秦腔队从事训练,许多回族人来当观众;在队中,也有不少韩的少年。原龙村已成为自治区著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为了“财大气粗”和“脑满天下”,元龙村坚持扶贫帮扶志愿者和道德相结合,通过设立宣传栏、绘制文化墙、搭建道德文化走廊等方式,开展了星级文明家庭、文明家庭、改变风俗习惯模范家庭评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艰苦奋斗。目前,村里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创业致富”、“勤俭持家”、“尊善孝”等家训。他们说把它们贴在门上意味着告诉别人要信守承诺。村民海说,他刚来的时候,很多人追着干部争补贴,但现在他们暗地里“争财富”,担心不努力就赶不上别人。
走出大山,走进平川,走向小康,走向繁荣。宁敏镇20多年的探索和元龙村6年多的实践证明,走出“一方不能养另一方”的困境是正确的。在今天的元龙村,正如村里的座右铭“恩泽龙源,以德报怨”所表达的那样,每个家庭都感激他们的善良,感谢共产党和习近平总书记,每个人都为善而奋斗,并发誓用双手建造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
这个“黄金海滩”真的有无限的希望和前景。
人民日报(2019年9月24日03版)
(原标题:《金色沙滩上的无限希望》(对极度贫困地区贫困村的集中研究))
编者:纪爱玲
标题:“金沙滩”上希望无限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