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27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意见》指出,要留住和用好地方人才,培养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温明瑶族乡沙洲村,通过振兴村内现有人才资源,为人才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为农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不到1平方公里,就有500多名村民。湖南省汝城县温明瑶族乡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
村里大多数年轻强壮的人都出去工作了,但是沙洲村发展很快。为什么?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表示,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选拔人才,按需用人,振兴了这个村庄。
好好利用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村民的矛盾就会得到巧妙的解决
在名为龙井的山上,湘南的一座瑶族建筑熠熠生辉。它有一个红色文化陈列室,一个旅游服务中心和一个乡村部门。门前的红军路沿着楚水河蜿蜒而行,将红军长征时“半被子”故事发生的旧址、民俗广场和乡村建筑群等景点串联起来。
"除了旧址,其他景点都是新建的."朱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游客数量成倍增加,因为“半被子”的故事,这告诉了最初的共产党的心。
村民们几代人都在田里吃饭,谈论创造红色景点和吃“米饭”。他们都喜欢它,但是当他们提到占据自己的位置时,他们不愿意。“不好,不好!”
在挨家挨户宣传这项政策的同时,朱开始物色能够推动景区建设的人。他为自己寻找的人才“画了一幅画”:这份工作扎根于田野,艰苦是第一条件,公平和善于沟通对年轻人来说是最好的。很快,他锁定了80后的朱理治。
首先是规划红军路,涉及10多户两批。施工队刚刚划了红线,一位50多岁的阿姨很不高兴。她家的土地只有三分,但位置很关键。如果她坚持阻止这项工作,计划就不会执行。
“如果你想发财,先修路。有了便利的交通,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你可以在家门口做生意。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机会。你不能不去想他们!”朱理治的话是认真的。最后,在他的再三劝说下,阿姨点了点头,按照标准得到了一万多元的赔偿。
订购幼苗更麻烦。有些稀疏,有些密集。数量取决于数量和大小。这是对专注和耐心的考验。
朱文澄,一个团体,一年到头都在做苗圃生意。在4亩多的苗圃地里,不仅有桂花树等观赏性绿色植物,还有桃树、柚树等果树。在游客中心项目被征用和拆除后,朱文澄表示支持,但要求清单必须准确,不能“人手不足”。
朱理治钻入苗圃,来回数了数,并记录在书中:种植150多棵直径10厘米的桂花树多年,每棵补偿200元;直径8厘米的植物有90多种,每种补偿150元;苗木补偿为每亩5500元。经过仔细计算,朱文澄获得了12万元的青苗补贴。数量准确,按标准赔偿,朱文澄找不出毛病,高兴地签了字。
在房子后面,总是有朱理治。他工作认真,群众看得见。即使有一些不满或矛盾,他们也会当场解决。
激发老党员的积极性,成为热心村务的人
2015年的一个雨夜,朱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所能想到的只是古代祠堂的破旧外观。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历经风雨,许多梁柱已经腐朽,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湘南祠堂文化历史悠久。沙洲村的祠堂虽然不大,但却是村民讨论重大问题的场所,是团结全村的纽带。祠堂一旦倒塌,就会失去人心。
但是谁来带头呢?如何动员群众?如何让村民满意。
关键是选择一个有声望的“干部”来领导每个人。
看着这个村庄,有些人是诚实的,但他们不善于表达;有些人能完成事情,但他们脾气不好...很少有人能通过折断手指来完成这项工作。
在他智穷力竭的时候,朱召集了多次讨论,重点是朱,50岁。朱是一个军人,公正和强大的执行;他是一名老党员,前村党委书记,熟悉当地情况。
2015年10月,村民委员会指导成立了祠堂修缮委员会,朱担任主席,25名村民担任委员会成员。
朱没有看错人。
为了修缮祠堂,朱带头捐了1万元。在他的示范下,村民们跟着一起走,委员会筹集了60多万元。
“既然领导是选举出来的,我们就要充分信任他,支持他,不能任意打击积极性。”朱说,修缮祠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房屋的结构设计到木材的选择,都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理事会将公布账目,两个村委会将始终监督和检查账目,以避免任何错误。
不到三个月,祠堂建成了,大家都很满意。
2018年6月,该村将雇佣一些保安来维护沙洲村红色景区的秩序。在祠堂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朱再次入选,月收入超过1000元。2019年3月,朱接任沙州村辅警一职,不仅扩大了舞台,也使他的年收入提高到2.1万元。
“充分利用选人用人的政策,给人以舞台和待遇,努力把需要的人才留在村里,让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朱对说道。
鼓励老大学生学习技术,争取资金用于全村申报项目
我们前面的沙洲村挤满了游客。"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朱说,要争取发展项目资金,进一步搞好农村建设。
宣布一个项目并争取资金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大多数村庄都是60后和70后,文化水平不高。使用电脑的人很少;申报项目,要写书面材料,必须有书面基础;饰面材料必须仔细和细致,然后才能管理好。
朱志萍是村里的扶贫专家。虽然他不擅长沟通,但他实际而负责;他也是老师的儿子,在村里他可以被看作是一支“笔”。你能选择他吗?
“写作材料打不过我,但我不会用电脑打字。”朱来找你,的回答很诚恳。当你听到这件事时,它决定了村民们是否能享受党的好政策。朱志萍也很焦虑。“必须有人来做这件事。你不打字也没关系。我可以学习!”
就这样,这个将近50岁的“倔脾气”学会了用拼音打字。他从零开始,每天泡在村里的办公室里,守着电脑,反复练习。
他有一个小把戏。“写申请材料时,先用笔写在纸上,然后一字一字地打出来。遇到问题,打电话给村里的年轻人,低声下气地问一问。”
朱志萍练习了至少半年,从硬打字到快速打字。同时,他第一次成功申请到美丽的郴州市“试水”,并获得了10万元的奖励资金支持。用这笔钱,在沙洲村新种了100多棵大杨梅树。目前,杨梅树枝上长满了紫色的杨梅。
从此,这个小山村获得了全国团结示范村和湖南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在荣誉的背后,朱志萍的“刺绣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写材料,有时用相机在田野里拍照。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总能找到好办法。但现在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快,高素质的人才还不够。”朱说:“要利用好村里现有的人才,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承担起沙洲村的未来。”(王云娜)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2日,第11版)
(原题:见村党委书记老朱如何用人(在基层实施,注重吸引人才))
编者:纪爱玲
标题:看村支书老朱咋样用人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