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1字,读完约7分钟
在温暖的阳光下,今年元旦向公众开放的四川省成都市北湖生态园迎来了春节期间的客流高峰。草原、自行车道和环湖小径上到处都是欢笑和玩耍的人们。成都系统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公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必须做好规划和建设,特别是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兼顾生态价值,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2018年5月,成都成立了天府公园城市研究所。该研究所智囊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生活性、生态性和生产性四个基本属性的生命系统。
2018年7月,成都市城建局天府新区管委会公园正式挂牌。成都行动迅速,系统规划,高标准地建设了一座公园城市,努力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形态,再现了天府之国“窗含西陵千秋雪”的壮丽风光。
天府之国,一个人、城、环境和工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形成一个城市和公园相结合的美丽的公园和城市模式
夜幕降临,站在成都东郊的龙泉山山顶上,向西望去,可以看到城市微弱的灯光,背后是一片森林。距离成都30公里,在龙泉山的农家住一晚,你可以真正感受到繁华都市和宁静大自然的奇妙融合。
"让都市人享受田园生活."六年前,外国人章昊来到龙泉山,被它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所吸引,所以他决定在这里扎根。他开了一个农舍,水中有影子,云中有歌,溪流中有花。不久,水云间成为龙泉山农家乐发展的标杆。
利用大自然的恩赐,章昊应该打造一个具有风格、趣味和情感的生态假日和休闲模式。这个想法与龙泉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不谋而合。
一东一西的龙泉山和龙门山把成都夹在中间,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2017年修订的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龙泉山改造成城市森林公园,连接新建的空港新城、建州新城、怀州新城和西部中心城市,实现“两山一市”的城市空房型
据了解,将于2020年初步建成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东西长10多公里,南北长90多公里,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相当于成都市区的1.7倍,将成为成都独一无二的“城市客厅”。
一山成超级城市中心公园,不仅促进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的相对发展和整体发展,而且充分利用了成都的禀赋,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背景。未来几年,成都计划推进全球公园景观体系建设,建设100个高标准综合公园;推进天府植物园、天府动物园等特色公园的规划和规划,建设50个多类型、有特色的特色公园;开展“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试点,提高中心城市绿化率。目前,成都已形成13个重大行动计划和数十个行动项目,将加快建设天府金城、轿子公园社区、芦溪直谷等公园城市示范区,带动和推动整个公园城市建设。
“大力保护自然生态格局,塑造大型公园的城市肌理。”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于洋表示,成都市各类公园的总体布局,如世界遗产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小花园和微型绿地等,将形成“园中之城、城中之园、城中之城、和谐之城”的优美的公园和城市格局。
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壮丽画卷
在成都的建设理念中,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的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以经济组织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导向,构建以工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2018年3月27日,成都宣布了《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成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绿色低碳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
绿色经济是成都市长期以来着力打造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成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高效型生产模式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经济引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融合;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引入绿色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资源向绿色高效集约方向集聚。
另一方面,成都按照“依法关闭一批、整顿规范一批、转移一批到园区”的要求,加快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完全淘汰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退出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和钢铁长流程冶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蓝天防御战中,成都收获了2018年三分之二的好日子;在清水之战中,成都于2018年完成了锦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截流疏浚;通过实施“全球绿化”,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0%,绿地率达到37.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公园般的城市。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形成了独特的两江循环城市格局。以水为生的城市民俗图景和与平原上层水系交织的乡村田园风情,已成为成都人几千年来的日常生活图景。成都市农委主任张表示,成都将以“四平八稳、一排排树网”的格局,营造川西平原的美丽风光,加快建设一批农业、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示范区,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再现“岷江润泽、茂林植竹、秀美山川、蜀风飘逸”的壮丽画卷意境。
满足市民对更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今年春节前夕,成都举办了首届绿道生活节。街道音乐节、金城绿道春联、文创精品市场、极限运动表演、亲子乐园、城市诗跑、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都被纳入绿道。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绿道不再仅仅是一条绿色的行走之路,而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
2017年5月,成都开始规划建设天府绿道。规划的区域、城市和社区三级绿道系统总长度为16930公里,不仅将建设森林、水系和湿地等相连的生态资源,还将河流、公园、社区和文化中心串联起来,形成覆盖整个地区的生态“绿脉”。届时,成都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公园,再现“四川胜利大调查”的壮丽景象。
截至2018年底,成都已建成2600多公里的绿道。在绿道的延伸部分,不仅有绿色畅通的道路,还有人们可以聊天和放松的咖啡馆,可以阅读和放松的书店...这些设施初步打开了城市生态大动脉,成为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成都的高品质休闲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景。
全市有职工20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160多家,职工15万人,工业总产值占成都的一半。成华区立足工业遗产,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让老厂“成长”为创意新经济,“老东郊”变成了“东郊记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果说宽窄巷子是‘最具文化’的,太古城李是‘最时尚’的,那么东郊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就是‘最’的。”据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郊每年有500万游客,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
“我们将延续城市文脉,协调历史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传承成都故事和民俗风情,推进城市修复和生态修复,构建历史文化空展示体系,保留反映和保存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乡愁。”于洋说。
城市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发展。如今,在成都,人与城市、环境与工业和谐共处的景象正在慢慢展现,这壮丽的景色正是成都人眼中的城市。(记者周洪双李晓东)
编辑:计然
标题:成都:涵养自然生态 重现蜀风雅韵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