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19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香港10月24日电(记者李彬彬)一年前,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成为连接粤港澳、服务大湾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脉。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们克服了许多世界级的难题,融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取得了伟大的工程。
工程师们不断创新,攀登新的高峰。最近,记者在香港采访了一些香港科学家,并带着他们的问题,开始与继续驻扎在这座桥上的工程师们就创新和未来展开对话。
科研第一:为世界提供“中国标准”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港珠澳大桥的元素出现在群众示威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明作为建设者的代表站在“创新驱动”方阵的彩车上。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代表,在‘创新驱动’的方阵中是光荣的,感受到了我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技术进步。”林明说。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海底深埋隧道。
岛屿隧道项目的建设之路是一条持久的创新之路,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林明带领团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隧道的平均沉降量约为6厘米,接头龙的精度为2.6毫米,沉管为6公里。港珠澳大桥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已有一年,这是一个世纪工程,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目前,如何从项目目标、理论、实施和质量等方面总结创新的成功经验,形成一个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理论?
中国交通建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指挥部(601800)副总经理尹海庆介绍说,一年来,他带领团队系统总结了整个项目的创新技术和管理,同时整理了相关数据。
林明说,几代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在实践中总结了“坚持科学研究和实验第一”的方法。如果项目存在重大风险,应首先进行科学研究。港珠澳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将工程直接建设成本的4%投入科研,共进行了136次验证试验,确保大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地完成。
做高质量的工程:从一个桥梁大国到一个桥梁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唐本忠通过记者问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们:如何创造我们的建筑理论,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桥梁和隧道品牌,使中国从一个桥梁大国走向一个桥梁强国?
林明介绍,中国桥梁建设出现了虎门二桥、港珠澳大桥、深华通道等一批桥梁和隧道,在国际上也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我的经验是,目前,中国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设定最高目标的时代。通过不断超越世界先进的工程概念和技术,它将带给人们更好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不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林明说。
林明认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工程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实际上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我们应该努力理解,不断弥补不足,注重细节。此外,还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师和高技能工人。
中国交通建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指挥部副总经理黄伟民参与了岛隧工程的全过程,目前仍驻珠海,带领团队维护岛隧工程和人工岛。
黄伟民对沉管隧道的浮动安装印象最深刻。他说,每个人都带着团队倡导的科学家、铁人和工匠的精神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创造世界上最好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品格也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加强了我们对工程质量的不懈追求。”黄伟民说。
重组再开始:继续攀登工程技术的新高峰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队在创造了世界第一之后,重组并开始攀登新高峰。
2018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竣工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指挥部代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成立了由岛隧指挥部牵头、众多国内外机构参加的联合研究小组,正式、系统地开展了悬浮隧道工程技术研究。
尹海庆目前正在领导悬浮隧道的研究。他介绍说这个话题是100多年前提出的。悬浮隧道也被称为阿基米德桥,它是由阿基米德浮力原理设计的。
悬浮隧道是继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之后,实现穿越深海峡湾的又一重大交通工程。目前,琼州海峡、红海海峡、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都有这样的需求。只有挪威、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没有修建悬浮隧道的先例。
香港工程院院士刘被业界誉为香港“桥王”。他是香港青马大桥的总工程师及香港土木工程署前署长。他去悬浮隧道研究小组了解最新进展。
刘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浮式隧道有机会在10年内成功实现,但在深水中修建浮式隧道风险极大,如何在水中将其修复成为一个难题。
尹海庆说,锚定悬浮隧道适用于几百米至几千米的水深范围。它通过锚索将悬浮隧道与海底基础连接固定,即悬浮隧道与基于桩、吸管和重块的锚块连接,并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将悬浮隧道固定在海上。
尹海庆透露,悬浮隧道的研究团队已经进入攻关阶段,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以验证所研究的理论是否合理,降低风险。
林明说,要努力在工程科学理论、关键技术和施工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创新将为悬浮隧道的研发和安全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提升重大项目在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标题:创新永不停:香港科学家和港珠澳大桥工程师的“跨海对话”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