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4字,读完约6分钟

三峡工程使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图为过往船只通过三峡大坝五级船闸。经济日报记者王雨辰照片

三峡集团培育的珍稀植物已用于防淤堤、三峡右岸84号平台和鸡公岭生态修复。经济日报记者王雨辰照片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自蓄水以来,充分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的综合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优质发展。三峡工程是如何扮演这些角色的?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防洪是最大的生态保护

在汛期,连续降雨已经成为三峡库区的主导作用。5月10日清晨,大雾再次笼罩了建在长江边上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但河水平静祥和。汛期的几次暴雨没有给三峡大坝带来任何威胁。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说起三峡工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水电站,但实际上,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防洪是最大的生态保护."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说。三峡工程的建成标志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基本形成。数据显示,2016年,三峡水库累计洪水122.7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截至2017年底,三峡水库多年来已44次用于拦洪,蓄滞洪能力达1322亿立方米。干流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保证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全稳定,降低了防洪成本。根据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蓄水试验阶段评价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实践证明,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电力的生态效益

2017年3月1日12时28分,三峡电站中央控制室累计电量显示屏上的数值跃升至1万。迄今为止,三峡水电站已连续14年成为中国首个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水电站,发电量已超过1万亿千瓦时。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一万亿千瓦时意味着什么?一万亿千瓦时足够一亿三口之家使用5.72年,北京10.5年,全国60天,减排效益相当于中国大兴安岭林区增加三分之一。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882亿千瓦小时。已安装32台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机组,占世界巨型水轮机组的近40%。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带来了丰富的清洁电能,但也给其运行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穿过三峡电站巨大的水轮机房后,你就可以进入整个电站的“大脑”——控制中心。众多的按钮和显示屏提醒记者管理如此巨大的发电站的复杂性。

在科学调度下,三峡电站保持了长期的安全稳定运行,巨型机组可按指令启动,启动后即可发电。2015年,长江上游来的水全部通过发电机组流向大坝下游,实现了“永不弃水”,水利用率达到100%。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6年,三峡电站的耗水率逐年下降,从初始运行时的5.9立方米/千瓦时降至4.3立方米/千瓦时。三峡-葛洲坝梯级累计节水增电649.3亿千瓦时。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黄金水道”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三峡大坝的五级船闸上,满载物资的大型货船正在排队等候通过船闸。如果船逆流而上,通过三峡船闸后可以直接到达重庆。

“自古以来,川江就没有在夜间航行过”。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狭窄,水流湍急,无法在夜间航行。因此,长江,世界第三大河流,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规模,其年货运量远远低于世界同类河流。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重庆以下川江公路里程渠化达600多公里。结合库区炸礁工程的实施,消除了坝址与重庆之间的139个滩险和46个单线控制河段。25艘重型货船需要被拖走。库区航道年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实现全年昼夜全线通航,万吨级船队可由上海取代。“长江航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曙光说。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航行条件改善后,单位船舶平均能耗显著降低。据计算,与蓄水前相比,长江水运能耗降低约37%。从2003年到2010年,重庆的运输船舶节省了近239万吨燃料,相当于717万吨二氧化碳、9.56万吨二氧化硫和12.7万吨氮氧化物。根据目前年货运量1亿吨,库区年航运能耗减少约8.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8万吨;与公路运输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513.4万吨。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两张漂亮的“绿色名片”

“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张美丽的绿色名片。”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孙志宇表示,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生态环境研究和论证,严格执行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在宜昌市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白河基地大型控温养殖车间,一尾中华鲟幼鱼在可调节水温的孵化器中快乐玩耍,当它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被释放到大自然中。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了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2008年,中华鲟保护机构划归三峡集团管理。2009年,世界第一代第二代中华鲟在三峡坝区基地研究所诞生。2012年,宜昌市政府和三峡集团联合启动中华鲟放流纪念设施建设,中华鲟放流活动规范化、标准化。到目前为止,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向长江投放了500多万条中华鲟。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互花米草是三峡库区特有的物种,是三峡库区可能灭绝的两种植物之一。记者了解到,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育种研究培育了2万多株互花米草树苗,为长江流域生态恢复培育了良好的苗木,并于2017年成功实现了自然繁殖。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此外,截至目前,三峡水库已连续进行了11次生态运行试验,通过人工洪峰为4种主要鱼类的自然产卵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繁殖效果明显。在后期,三峡水库将结合来水条件和涨落计划,在适当时机继续单独或与溪洛渡、向家坝水库联合进行生态调度试验。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三峡集团培育的珍稀植物已用于葛洲坝淤地坝、三峡右岸84号台和鸡公岭生态修复张曙光说,三峡地区特有植物通过人工手段已经恢复到原来的分布区,扩大了种群,达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改变了当时空长江水资源的分布,改变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将对一些鱼类种群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峡及其上游梯级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下游河道,导致在相同流量条件下,部分河岸崩塌,部分河段水位下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说。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编辑:计然

标题: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