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为一个新时代而奋斗的70年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有一个石梯村。它与缅甸的山川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通道。它以陡峭的悬崖命名。

石头村位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它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400多种鸟类,在中国只有犀鸟、林鹰鸮和灰孔雀雉等5种珍稀鸟类分布于此。近年来,当地群众实践了“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找到了一条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扶贫的双赢之路。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贫困家庭变成了“鸟类向导”

石头村有85户人家,363人,都是景颇族和傈僳族。长期以来,他们粗放的土地开垦生产生活方式和以山为食、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周围形成了大面积的“秃山”和“黄土地”。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党委和政府组织党员群众采取“汉语+民族语言”的形式,表演小品、歌舞等。走进寨子,走进农舍,走进田野,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鼓励和引导当地村民像农民一样外出旅游,建立观鸟点,做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和配套服务,让农民吃“饭”,赚“观鸟钱”,开辟一条生态致富之路。该村已经建立了40多个鸟类监测点,去年接待了2万多名观鸟者。每个监测点实现收入10000-30000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到8000元以上。蔡武,一个村民,已经从事观鸟服务两年多了,他的家庭年收入超过4万元。2017年,他还买了两辆货车用于运营。实现了“贫困户变向导鸟”的转变。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猎人变成了一个鸟类保护者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观鸟服务,当地人民获得了“第一桶金”,尝到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带来的“甜头”,保护鸟类和动植物的意识明显增强。“我以前在山里当导游,但现在我在山里当导游。”去年,我家的收入增加了4万多元。我过去靠“金饭碗”过着贫困的生活。现在我可以通过保护‘金饭碗’过上好日子了。”傈僳族男孩萧彩武说出了石头村村民的心声。2017年12月7日,两名非法嫌疑人潜入石堤村捕鸟,村民余马都等人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头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消失了一百年的凤头鹦鹉、大熊猫、红腿小鹰等珍稀野生鸟类也回到这里筑巢安家。“人与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鸟者。石梯被观鸟者称为“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村民们从过去的“观鸟抓人”变成了现在的“爱鸟护鸟人”。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

为了不断巩固生态恢复成果,石堤村成立了护林队定期巡逻,充分发挥“前哨、信息员、边防巡逻和护林员”的作用,构筑起强大的生态保护防线。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将“主动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奖励200-2000元”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使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行动意识。傈僳族村民蔡斯说:“我们过去常常为了钱砍树,日子很紧。现在我们不砍树,也不种果树。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去年,仅荔枝和坚果农民的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两年来,该村种植了950亩澳洲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水果,绿色工业面积达到3300亩,实现了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变。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在过去的石头村,有43户家庭有固定卡,贫困率达到50.5%。然而,随着全村走出“以鸟为媒、青山在岸”、“卖景促贫”的好路子,今年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景颇族村民、农民客栈老板白忠华说:“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客栈老板’。”如今,石头村已成为盈江县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加强边防的示范基地,也成为中缅边境的一道独特景观。(记者赵汉斌通讯员冯家遇)

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编者:纪爱玲

标题:云南盈江:小村三次“变身”写出生态大文章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