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4字,读完约3分钟
三月和四月,闽西老区的春天是明媚的,甜美的空空气中充满了鲜花。走进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大东村,300多年的古榕树已经长出了新芽,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新建的滨江栈道蜿蜒曲折。
外人很难想象两年前,小溪边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养猪场,猪的排泄物未经处理就被排入小溪。夏天,村子发臭,村民们经常被小黑虫咬。
新罗区是福建省生猪重点产区之一,年生产生猪170多万头。“房子前后的空土地几乎都是用来养猪的,可谓‘猪海’。”偃师镇党委书记吴说。
无序的农业已经淹没了环境。新罗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超过70%,但青山绿水伴有"黑水"和"臭气",小流域基本上不如第五类黑臭水体。
自2009年以来,当地党委和政府作出了许多决定,以纠正污染的猪养殖业,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的每一次。由于基层执法力量有限,环保检查难以“全面覆盖”,农民和执法部门经常玩“捉迷藏”。
2017年初,生猪养殖污染严重,导致该地区水质持续恶化,大池镇被该地区黄牌警告。如果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养猪业可能“整体退出”。
消息传出时,各种规模的农民都坐不住了。每个人都去镇政府讨论:“这是我们的饭碗,没有它我们怎么生活?”
“养猪是每个人的‘饭碗’,党委和政府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保住饭碗。然而,如果允许走私,环境质量将继续恶化。最后,整个城镇的养猪将被“停止”,这将损害每个人的共同利益。”当镇干部讲完后,农民们开始反思。
猪需要饲养,人需要生存。在政府的组织下,农民们去广西等地学习环保经验,并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进行“升级”。从环境承载能力来看,大池镇生猪存栏量较高峰期下降了约一半,且集中在大型养殖场。房子前后的“小的、分散的和混乱的”养猪场被彻底清理,而大规模的养猪场选择远离村庄。镇上有1000多个养猪场,但只剩下100多个大型养猪场。
2017年,农民吴投资200多万元改造养猪场。记者看到,养猪场引进了大型机械设备,猪的排泄物与菌种混合,充分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过去‘门前自扫积雪’,现在大家都知道‘一赔一损’,农民之间互相监督,村民自愿监督,而且镇里还成立了一个河道专门管理人员小组。一旦有偷窃,就有无数的眼睛盯着,并且有报告。必须有执法部门。”大池镇养猪协会会长黄说。
今年正月十四日,一个养殖场在黑暗中秘密排放污水。不到一个小时,区环保局的执法人员敲了敲养猪场的门,负责人很傻:“你怎么知道的?”原来,当特别河流巡视员在半夜巡逻时,他发现这条河很奇怪,村民们也来指导并迅速锁定污染源进行取证。
现在,新罗区的整个流域生态得到了改善。在大吉溪偃师镇大吉村,曾经又黑又臭的水体现在清澈见底,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和小鱼又回来了。
“一头猪主宰另一头猪”的局面正在改变。大东村副主任吴告诉记者,村民们起初并不理解,尤其是小农户很难换工作,后来通过工厂化工作和特色种植逐渐消化,逐渐被大家所接受。记者在村里看到,被拆除的猪圈被开垦成农田,种上了西番莲、莲藕等特色农产品。过去难以想象的乡村旅游现在被提上日程。
大池镇党委书记蔡一勇说:“养猪是民生产业,一是环保压力,二是群众饭碗。“封闭”是容易的,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努力留住群众的饭碗。这是对基层干部的最大考验。”(记者向凯来陈鸿毅)
编辑:计然
标题:生猪养殖“治污记”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