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6字,读完约4分钟
⊙朱孙悦○编辑
随着所管理资产的迅速减少和产品的巨大负回报,经纪人在2018年管理他们的资产并不容易。随着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新规定的相继出台,券商资产管理的去渠道化转型势在必行,但进展缓慢。与此同时,银行金融管理子公司等竞争对手也在虎视眈眈。与当前形势相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优势是什么?支点在哪里?
经纪资产管理产品现在损失惨重
选择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的总回报率一直为负,达到2100以上(分别为优先和二级统计)。其中,有回报率超过-90%的极端情况。
例如,“太平洋(601099,诊断单元)将增加6号子类”,根据选择统计,其今年的回报率为-97.64%。10月24日,资产管理计划被宣布终止。该资产管理计划于2016年制定,规模为3000万元,一个机构和一个个人投资者各出资1500万元,前者为优先,后者为次。据调查,“太平洋鼎增六号”在2016年参与了中材股份(600335,股份咨询)的固定增资,当时认购近250万股,每股12.02元,约3000万元。中国机械的最新股价仅为每股6.48元。
根据“太平洋鼎增6号”的清算公告,截至今年10月23日,资产管理计划持有人的权益余额约为1777万元,在清算期间投资者基本赎回,持有人的权益余额仅为3704.60元(归次等投资者所有)。
“市场继续见底。如果市场没有好转,估计仍有许多产品面临清算。”一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表示,今年券商资产管理产品遭受了大量损失。一方面,由于市场波动,投资者赎回止损,导致提前清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股权质押的“雷声”造成的。
问题不仅仅是提前清算。在资产管理计划中,一些主动管理能力较弱的经纪人有时占渠道业务的80%以上。然而,在去渠道化、去杠杆化的背景下,今年因股权质押纠纷爆发了与渠道业务相关的诉讼。尽管许多卷入诉讼的证券公司表示,诉讼不会对其目前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但真正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为许多诉讼尚未结案。一位经纪资产经理指出,渠道业务带来的后遗症将非常明显。
规模瘦身转型不容易
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对经纪渠道业务实行限额管理,直接导致经纪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突然下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资产为13.61万亿元,比上个月下降1.66%,比年初的16.57万亿元减少近3万亿元,比去年18.77万亿元的峰值减少5万亿元以上。此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产品规模为11.85万亿元,比上个月减少1.116万亿元。
在进入渠道的同时,一些经纪人在向积极管理的过渡中步履蹒跚。根据第三季度的数据,在排名前20位的券商中,有9家券商的主动管理产品规模没有超过1000亿元。华东某中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一位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表示,该公司在转型期间重点关注投资研究能力和合规风险控制建设。“我们主要关注市场,专注于公开募股。与此同时,资产支持证券被列为大规模积极管理的重点,短期债务基金、ETF和量化基金得到推广。”不过,他也无奈地表示,市场趋势变化太快,一些早期可能被追捧的产品,在公司内部审计获得批准后已经消散。
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上海一家大型经纪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人员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在过去,同一个行业曾生产过一个受欢迎的产品,只要稍微学习和模仿一下就足够了。现在,产品的资产结构和设计需要自己研究和开发,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定制。
同时,设立本行的财务管理子公司相当于对经纪资产管理“再抽一鞭”。券商人士坦言,提高券商资产管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迫在眉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渠道,但就投资能力而言,成熟的资产管理机构(包括经纪资产管理)在前台投资管理、后台运营和合规风险控制方面显然更有经验。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的一名人士告诉上海证券交易所,该行目前正在筹备成立财务管理子公司,但对于短期内投资股票,其态度仍非常谨慎。在他看来,证券公司拥有更好的流动性管理和更高的“抓带”能力,而这是大多数银行所缺乏的。
标题:产品大面积“歉收” 券商资管逆水行舟寻转型支点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