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念、措施和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起源于北京,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试点从北京开始
自2000年以来,针对严重的缺水、水生态破坏和水污染形势,北京市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21项措施,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沟渠和面源污染“五同时”治理,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旨在实现水的清下坡
在水源保护目标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清洁的小流域,根据地形和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建立灾害防治措施,构成水源保护的三道防线。
建立上山机制,构筑生态恢复第一道防线。在山区、陡坡、人烟稀少地区和泥石流多发地区,主要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和干扰,实行全面禁止,禁止人工开垦、盲目采伐、灌溉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实行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充分依靠自然力量恢复生态,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涵养水源。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构筑生态管理第二道防线。在丘陵、坡地等农业种植区和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应主要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合水源保护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依法规范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在乡镇、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集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
维护江河水库生命,构筑生态保护第三道防线。以河流两岸和水库周边为重点,进行生态保护治理,跟踪污染源控制,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流。以释放水质为主要目标,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恢复和建设河流和水库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
从2014年到2018年,生态清洁小流域一直被列为北京市政府面向私营部门的实用项目之一。截至2018年底,北京已建成430个生态清洁流域,保护了饮用水水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维护了河流和水库的健康生命。
上升到国家战略
2005年以来,水利部明确指出控制非点源污染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以密云水库等10座水库(水源地)为试点,开展了以防治非点源污染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07年,水利部明确指出,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和重要水源地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点,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1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启动了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并于2010年12月25日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现在,建设生态清洁的小流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自201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几年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18年,建设生态清洁的小流域被纳入《农村振兴战略计划》。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从源头、末端和微观领域即金山银山追求绿色水,而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则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多元调控和末端管理,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改善农村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杨,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人民日报海外版(08版,2019年1月1日)
编辑:计然
标题:“三道防线”清洁小流域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