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初冬,水面开阔,波光粼粼;远处的苍山群山环抱,绿意盎然。现在,洱海是如何被对待的?

实施环湖截污工程,切断流入洱海的污水

洱海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洱海周边人口不断聚集,洱海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加,污染控制难度逐年加大,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指出,洱海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启动救援模式。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高原湖泊集水区小、蒸发量大、库容差、换水慢、生态系统脆弱。洱海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周围餐馆和旅店产生的污水。

为了彻底切断流入洱海的污水,大理白族自治州启动了环湖截污工程。

2015年10月,大理市洱海周边污水截流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到目前为止,已有90.63公里的主要截污渠道和13个污水处理厂在湖周围建成,形成了一个“动脉”的污水拦截和污染控制的湖。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在此基础上,启动环湖截污二期工程,构建洱海流域截污控污系统的“毛细管”和“细胞单元”。在洱海流域的469个村庄修建了90,300户人家的化粪池,拥有2,130公里的村庄污水收集支管网络、82个分散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45个多级生态池塘和水库系统以及47个小型尾水湿地。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现在每个村子都有了管网,每个家庭的生活污水都不允许直接排入渤海。”大理市西洲镇梅坝村的一位村民说。

2017年4月,大理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进行专项整治,关闭洱海流域2498家餐饮客栈,被称为历史上“最严厉的洱海保护令”。

“在截污干渠建成之前,如果不停止这些餐饮客栈的生产经营,污水仍会排入洱海,这对洱海的保护极为不利。关停的目的是先停止污水排放,然后抓紧时间建设环保设施,确保污水收集到管网中。”大理州州长杨健说,经过一年多的改造,许多符合标准的餐饮客栈已经重新开业。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阳溪是著名的“苍山十八溪”之一,清澈的溪水从苍山脚下流至洱海。在小溪的两边,施工队正在平整土地,植树来保护斜坡。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大理州已对34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封堵了建成区地下水井和“苍山十八河”农业灌溉取水口,统筹城乡供水,允许农民使用自来水。经过严格整治,“苍山十八河”自然水循环得到恢复,入湖清水量明显增加。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被“隐藏”在地下,以减少对周围居民和景观的影响

如何处理拦截的污水?污水处理厂建在洱海周围,会不会影响游客的感知?

"环渤海地区新建的六座污水处理厂已经被“隐藏”在地下."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风后表示,污水处理厂将建在地下,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洱海的景观。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记者在大理镇污水处理厂看到,所有的污水处理设施都建在地下,整个厂区被绿草覆盖,闻不到异味。风后说:“下沉式再生水处理系统采用了生态技术。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河流生态补水,也可用于消防、绿化和农田灌溉。”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作为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六个污水处理厂的预算总额为34.9亿元,超过了“十二五”期间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总投资。“在这个项目中,政府调动了28.8亿元的社会资本和1亿元的资金。项目建成后,中国水环境集团将负责专业运营,取代政府为渤海保护和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杨健介绍说,目前,大理州洱海保护和治理的5个ppp项目已纳入财政部示范项目,并已全部签约落地。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今年6月,洱海流域“厂、站、管、网、池、塘”大规模截污治污工程体系投入运行,实现了从农民到乡镇的全流域覆盖。

污染控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据报道,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洱海水质于2018年1-5月达到二级,2018年6-10月达到三级。与往年相比,洱海沿岸地区的水质和水生态有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部报告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洱海水质良好,营养适中。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第一次拯救洱海的战斗是成功的,但是保护的步伐并没有停止,洱海的治理只会越来越严格。

为了巩固治理成果,大理州开展了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和卫星遥感预警监测,完善了洱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入湖主要河流的重要节点设置了330个行政断面监测点,并成立了14个人工检查组,对84个常规观测点进行了检查,实现了湖面和断面水质监测的全覆盖。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目前,洱海正在实施“三线”划界方案,确定洱海湖区、湖滨带和水生态核心区的保护边界。它对恢复洱海的自然生态岸线,形成一个完整的水陆过渡缓冲带,提高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生态退化,改善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虽然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势头良好,但洱海的生态系统仍然比较脆弱。洱海经过围湖截污等系统处理后,磷浓度明显下降,但氮浓度由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而居高不下。改善洱海的水质需要时间。初始投资大、资金不足仍然是洱海保护和管理的瓶颈。洱海保护和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和艰巨,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可持续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记者李礼辉)

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2日,第14版)

编辑:计然

标题:环湖截污 还洱海一湖碧波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