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7字,读完约4分钟
“三北防护林工程持续了73年,今年正好是40年,还有33年的建设过程。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一综合评价标志着三北防护林成功通过了“期中考试”昨天上午,国务院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过去40年的造林总面积为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的118%。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覆盖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建筑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2.4%。从1978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个阶段进行。在过去的40年里,三北工程已经成功完成了前四个阶段的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实施第五阶段的工程。40年来,三北工程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57%,林木蓄积量从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张亚平介绍,从规划实施来看,40年来造林总面积为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的118%;从项目效果来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40年来,三北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215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2.6亿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67%,其中防护林贡献率为61%;农田防护林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低产地区粮食产量提高了10%左右;在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对减少沙漠化土地的贡献率约为15%;从1980年到2015年,生态系统中的碳固存总量达到23.1亿吨,相当于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二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三北工程吸纳了3.13亿农民工,接待游客3.8亿人次。特色林果业和林业经济对人民稳定脱贫的贡献率达到27%。
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沙尘暴频率显著下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三北工程评估技术组组长朱娇军介绍说,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1978年的每年5.1天下降到2015年的每年0.1天,这与三北防护林建设密切相关。
据朱教军介绍,根据科学评估,三北防护林建设对防沙治沙的贡献率约为15%。朱教军进一步解释说,在评估过程中,中国的荒漠化分为几个级别,这里的15%大部分是对轻度荒漠化的贡献。他说:“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关于减少的原因,首先,三北防护林确实有贡献;二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态意识有所提高;第三,国家启动了其他生态项目。”
朱娇军说,沙尘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沙尘暴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风,二是沙源。沙的来源主要是北部三地区的沙地和沙漠,也成为防护林发挥作用的地方。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覆盖地面来固定和保护沙源,使沙尘不能飞近地面,这是三北防护林对整个沙尘暴的作用机制。
未来,它将每年增加30,000平方公里的绿化面积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包括整个生态形势在内的“三北”建设仍面临复杂局面。
刘东生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40年的成功经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出台一些新举措。首先,增加总额。根据目前的计划,三北工程区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将增加约5000万亩(约3.3万平方公里)的林草植被。第二,提高质量。除了加强森林管理、加强森林抚育和提高森林质量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巨大退化森林的改造和恢复问题。(记者李如意)
编辑:计然
标题:京津冀沙尘暴频率降至每年0.1天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