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绿洲西线最大的沙暴口。刮风时,风怒吼,流沙肆虐,所以附近的人就像生活在老虎的嘴里,因此得名。
近日,“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期间安排了国内外代表和嘉宾对民勤县生态治理示范区进行了考察,“老虎关”是考察期间的一站。作者随调查队来到这里,只看到绿色的枝叶点缀着起伏的沙丘。
“过去,刮风的时候,院子里的灰尘必须用行李车运走;现在尘土被村民们扫走了,用镣铐带走了。”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清文是此次调查的评论员。在他看来,记忆中的风和沙已经被梭梭林的碎片“吓跑”了。
梭梭是“沙漠英雄”,当地人依靠它来修复沙漠中的沙子。2008年,民勤县政府启动了“虎口”大型综合治沙造林工程。通过种植梭梭,建造了一个保护屏障来抑制风和沙的流动和侵蚀。
我面前的梭梭虽然有一米多高,但已经生长了10年。杨清文解释说,当地年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西北风很强,和梭梭一样强。民勤县农民和治沙站技术人员总结经验和科学做法,形成了“沙障+梭梭”防风固沙模式,通过设置沙障维持梭梭的生长。
走近梭梭,作者踩在一个黑色的长编织袋上,袋子半埋在沙子里。环顾四周,每一棵梭梭都被种植在一个被编织袋包围的广场上。当打开编织袋时,可以发现袋下的沙土为深棕色,与周围的灰黄沙土形成对比。“编织袋将沙子压紧,这样风就不会吹走梭梭的幼苗,还可以保存沙子的水分。”杨清文说,这叫“土工编织袋沙障”,是“虎口”沙障设置技术之一。
包括土工布编织袋在内,老湖口示范了9种沙障设置技术,包括秸秆、粘土、卵石、尼龙网、生态草席、棉花秸秆、向日葵秸秆和玉米秸秆。
作者沿着人工台阶爬上了一个“小山坡”。“这不是一个山坡,而是一个被‘切割’的沙丘。”杨清文介绍说,“虎口”的治理过程遵循“定腰切顶”的原则。对于高度超过10米的移动沙丘,将在沙丘顶部三分之一处种植梭梭,沙丘下方三分之二处固定。“当风吹过时,顶部的灰尘被吹落在沙丘之间的低地。长时间后,整个沙区的地形将变得平坦,因此沙丘将被固定而不会扩散。”
探险队穿梭在梭梭林中,称赞生长在广阔沙地上的绿色植物。“梭梭这么多,固定得很好。谢谢你的辛勤工作。”杨清文受到了国外代表的尊敬。
目前,“虎口”已设置沙障,种植梭梭1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36%。是民勤县防砂技术示范区。然而,现有的模式需要创新。杨清文告诉笔者,他们正在朝着“草沙障+低密度梭梭造林+人工补种草种”的方向发展,降低成本,更好地保存梭梭的营养成分。
“虎口”治理是民勤县与沙尘暴斗争的缩影。从东到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环绕的民勤县,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老湖口、300多公里防护林等4个治沙技术示范区,为我国西北的沙地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今年年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风通过中国绿色基金会呼吁社会关注民勤的生态建设。9月13日,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民勤倡议”发布,沿着“一带一路”推广“民勤经验”。杨清文在为民勤县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有一个简单而真诚的愿望:“希望梭梭能够长期保存,为四面八方的人们提供庇护。”(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05版,2018年10月25日)
编辑:陈亚男
标题:甘肃民勤—绿色屏障崛起“老虎口”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