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什么要提出开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需要做什么?将关注哪些问题?本报从支持最终需求形成、对金融机构给予积极激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四个方面对“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展开了一系列评论。请注意。
实体经济是市场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辉煌的成绩单,这从根本上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挑战。
实体经济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此外,中国金融体系本身的制度机制使得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较弱,缺乏激励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较差。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容易导致金融体系资金的“空转向”,这往往加大金融市场风险,容易拉长资本流通链,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如果高质量的供给跟不上,就无法满足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最终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此外,要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能简单地让货币流入实体经济。如果大量资金仅仅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在低端低效供给领域被“扭转”,不仅有利于实体经济,还会大幅增加金融风险。
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真正搞活实体经济,让资金愿意进入实体行业的企业。要搞活实体经济,必须从供给方面发力,从产品、企业、市场、制度等方面入手,努力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活力、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构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供给和需求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推进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不是否认需求方,也不是过分依赖供给方而忽视需求方。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前提下,注重支持最终需求的形成,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这表明,要振兴实体经济,不仅要从供给方面努力,也要从需求方面努力。
目前,中国在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从投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化、农村振兴、跨地区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投资空空间。在消费方面,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和加速阶段,居民消费从实物消费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方向加速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增长也在加快。因此,推进投资和消费领域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新的需求,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供给方投资,还能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政策。财政政策应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应提供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要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创新,提高高端产品供给质量,使实体经济真正实现并崛起,以更高质量的供给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林火灿)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标题:以结构性改革助推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