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放错地方了。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湖北、江苏等地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然而,许多建筑垃圾回收企业仍然面临着“吃不饱”的原材料,缺乏产品标准,销售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实际措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区城管局的张华雨(音译)是一位“老环卫工人”,多年来一直对用渣土车倾倒建筑垃圾感到厌烦。在过去的两年里,老张终于不用担心这件事了:“建筑垃圾成了卖钱的宝,谁也不会傻到偷偷把它扔掉!”
建筑垃圾变成了街道砖,节省了土地和金钱
实心、空心墙砖、街道砖、绿化砖、护坡砖...在大工厂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砖块。这是海安一家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各种建筑产品的企业。
该公司将道路和拆迁现场的巨大混凝土块压碎并筛分成粗、中、细骨料。在粗骨料中,鹅卵石大小的石头一旦制成,就被建筑企业的重型卡车拉到建筑工地,再次用作混凝土原材料。还有一些粗骨料和中等尺寸的骨料,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形成商业混合原材料,以制造建筑混凝土。将这些碎细骨料制成各种混凝土制品,如街道砖、透水砖、护坡砖等。
武汉也有这样的企业。9月6日,在武汉某环保科技公司的作业现场,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块的混凝土废料通过破碎生产线,变成了粉末、石块和石屑。加入水泥和其他原材料后,它们变成了街道砖、护坡砖和其他产品。
据报道,汉阳区海绵翻新工程产生的约2.6万吨建筑垃圾正在处理中。如果垃圾被填埋,将会占用30亩土地。经过资源化处理制成地砖等产品后,不仅节约了土地,还节约了100多万元的原材料采购。
该作业点是武汉市开始试运行的六个建筑垃圾处置点之一。建筑废料在当地进行粉碎和分类,然后进一步加工成透水砖、路缘石、水稳混合材料和再生碎石骨料,再利用或直接回填到工程建设中,变废为宝。目前,公司已在武汉建成三座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
有必要开发原材料来源和提高产品标准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不易实现。
海安市一家再生资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的设计生产能力是每年处理24万吨建筑垃圾,2017年正式投产,实际年处理能力为13万吨。产量不能上升,不是因为销售不佳,而是因为“吃不饱”。“产品一出厂就被客户拿走,关键是原材料跟不上”。
据海安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海安市建筑垃圾平均日产生量约为1000吨,每年超过30万吨。那么,剩下的20万吨建筑垃圾去了哪里?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建筑垃圾,如砖石碎片,已经被施工现场直接作为基础材料运走。
据报道,在海安市,再生资源公司建筑垃圾的收购价格为每吨25元,施工现场带走的碎砖的投标价格更高。
在湖北,这样的企业也存在“吃不饱”的问题。襄阳某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年处理能力为100万吨。由于原材料供应断断续续,今年上半年仅处理了6万吨建筑垃圾。
记者在湖北调查发现,许多建筑工地习惯于直接向运输单位付款,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处理场地。由于建筑垃圾量大、运输成本高,运输单位往往不专门寻找资源利用企业出售垃圾,而是直接运输到处置场地。
湖北省城管局城管局局长侯继光表示,湖北省大型标准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不多,大多规模小,垃圾处理成本高,没有标准化产品,难以上市和盈利。
据报道,在武汉,一辆载有20公里建筑垃圾的汽车需要600元的运费,而生产的地砖每平方米只需30元,按体积计算肯定是有利可图的。一旦生产无法持续或产品无法销售,就会造成损失。一些环保公司已经在武汉承接了旧城改造、道路改造等项目,他们的产品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基本实现了产销平衡。
武汉城市管理执法监督总队副队长王静表示,武汉每年产生约2000万吨建筑废料,其中约60%用于基坑回填和场地平整,约30%用于山体恢复和山体景观美化,只有10%作为资源再利用。
王晶说,目前武汉市约有30家企业利用建筑废料作为资源。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建筑废料获取困难、缺乏产品标准、上市困难等问题。,武汉正在紧急突破这一问题,力争在今年年底实现“建筑垃圾材料不出区”,到2020年底,建筑垃圾土和建筑垃圾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将达到60%。
海安市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只要不作为垃圾丢弃,不产生二次污染,建筑垃圾的回收形式可以多样化。
政府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在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南通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制定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配套条款。
建筑垃圾中的装修垃圾成分复杂,分类麻烦,利用率低。"我们正在用原来的两个建筑垃圾站把它改造成一个装修垃圾分类中心."钱,海安市城管局副局长。
去年4月,武汉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批评:“在鱼塘、蓄洪堤、农田等低洼处非法堆放建筑垃圾,导致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下降。”随后,武汉市开始整改,将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上议事日程,提出了“减排、规范运输、有效利用、安全处置”和“建筑垃圾不出区”的原则,并积极探索环保垃圾处理方法。
“湖北在利用建筑垃圾资源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大部分建筑垃圾都被简单地填埋,甚至还有非法填埋。”侯继光坦率地说道。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初步统计,湖北省每年产生各类建筑垃圾8283.3万吨。截至去年年底,该省已建成40个建筑垃圾处理场,实际年处理能力仅超过1600万吨,其中很少被用作资源。
“早在5年前,我们就对该省建筑废料的处理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建议当地城市建立资源处置点,但结果微乎其微。”侯继光表示,各地在上报建筑垃圾处理情况时,总是称之为“供需平衡”,没有推出资源利用设施的动机和压力。然而,在他看来,这种平衡只是“花钱埋葬和堆积”,并没有违法处理。
“我们正在探索将建筑废物资源化纳入特许经营管理,制定建筑废物回收产品标准,鼓励优先使用回收产品。”侯继光认为,建筑垃圾回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记者林深程元洲)
《人民日报》(2018年9月7日,第12版)
编者:张嘉诚
标题:建筑垃圾 从花钱埋到花钱买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