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然资源部《南极长城站应用指南(试行)》的发布,南极不再“难以到达”。根据《申请指南》,拟申请去长城站旅游的企业应在每年9月15日至30日的工作日向自然资源部提交去长城站旅游的申请。消息一传出,媒体立即大规模报道“观轩”长城站向旅游市场开放。南极旅游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随着旅游热情的高涨,人们开始担心南极脆弱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那么,应该提倡南极旅游吗?对于这片净土,旅游和环境保护应该如何平衡?

首先,对于南极旅游是被禁止还是完全自由化,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的南极游客数量从2005年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018年的8200多人,占南极游客的1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南极旅游来源国。携程2018年发布的中国极地旅游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游客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选择的南极、北极和极光航线数量已增加到1000多条。客源群体已经从北方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虽然南极旅游产品的平均价格在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甚至超过30万元,但游客咨询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仍在增加,南极旅游已成为井喷态势。可以说,南极旅游一直难以禁止,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前往那里。因此,面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南极旅游应该是稀疏的,而不是受阻的。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那么,在良好的市场前景下,南极旅游应该完全自由化吗?当然不是。南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被人类破坏,就极难甚至不可能自行恢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给南极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例如,在南极水域的海水中检测到了微塑料;南极出现了外来物种摇蚊。游客追逐企鹅和其他行为导致海洋生物陷入困境,等等。因此,南极旅游应限制在便于管理和确保安全的小范围内。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其次,对于南极旅游来说,有必要有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作为管理保障。

支持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活动区域的限制、活动数量的控制和活动行为的约束。例如,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制定了一些规定,如观察企鹅时保持5米的距离,上下船只时擦鞋。2018年2月,国家海洋局颁布的《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携带非南极动植物和微生物;禁止收集和带出陨石、岩石、土壤和化石。新发布的《申请指南》限定了长城站1号楼的开放面积,仅0.5平方公里,并规定了开放时间,安排专职人员监督检查游客的参观活动。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中国是《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南极旅游活动关系到中国合理利用南极的权益,是中国参与全球南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有义务管理本国公民开展的南极旅游活动,这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第三,加强对公众的南极保护宣传教育,开展相关培训。

在发展南极旅游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生态”和“安全”的底线,谨慎而严格。引入制度和条例只是规范南极旅游活动的一个方面。即使有更多的制度来约束他们,仍然会有违反规则的行为。保护南极洲不应也不能仅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任何去南极的人都应该带着敬畏和责任感。这种敬畏和责任感的存在和力量更多地来自于通常的宣传和教育。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例如,虽然南极旅游的受欢迎程度没有下降,但媒体应该适当地“泼冷水”;推动南极垃圾的分类,使游客能够正确处理随身携带的垃圾和物品并跟随;把专业培训作为南极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去南极旅游,等等。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总之,无论是公众、媒体还是相关部门,都应该正视南极旅游,不要让它完全封闭,也不要让它走得太远。同时,要规范南极旅游,将其限制在生态旅游的管理框架内,合理开放南极旅游,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绝不让南极旅游成为热点,留下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郑亚男)

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编者:林

标题:南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孰重孰轻?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yl/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