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幼儿园,一个约10平方米的“快乐农场”映入眼帘。在被白色栅栏包围的菜园里,幼苗还在生长,几个孩子正在小心翼翼地翻土和浇水;不远处,一群孩子正在表演一场特别的时装秀。他们把废纸剪成树叶、花朵和其他形状,然后把它们拼接成裙子、小红帽和腰带...“这是一门生态教育的幼儿课程。让绿色基因安静地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公园主任王云辉告诉记者。
新学年开始时,宜昌市37万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每人收到了一本《生态小市民》教科书。为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尊重、适应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宜昌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包括教育和环境保护在内的16个部门联合编写了一系列以生态教育课程为载体的教材,构建了各学术板块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将果皮、红糖和水按3∶1∶10的比例混合发酵一个月,可用作花卉的洗涤剂和营养液……”记者在夷陵实验中学看到,实验室的橱窗里展示着各种生态小发明和变废为宝的窍门。"这些酶中有许多是由学生和家长生产的."学校校长陈文明拿着一罐棕色液体告诉记者,在实施生态小市民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上了一堂环保教育课,学习了一点环保技能,实施了一项严格的环保措施,主题是垃圾分类、废物(旧)回收、节水节电等。,并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活动,帮助孩子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上海中学注重将废品转化为手工艺品,利用废旧罐头、纸箱、报纸、电池等材料将废品转化为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日用品;冯家湾小学结合依山傍林的自然条件,在大树上放置50多个鸟巢,让鸟儿在学校安家落户;宜昌外国语初中校园有樱花、紫薇、红叶李、桉树等十多种花木。学校把它作为一个生态实践场所,允许学生独立寻找信息,并标记植物的名称、家族和习性...
“为了引导教师、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我们将学生成绩评价的结果转化为分数,并纳入中考总成绩,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与科研院所的调研考察结合起来。在工厂、矿山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学生积极实践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能力。”宜昌市教育局局长秦昭说。
近几年来,依托“三峡蚁族”等组织,10多万名学生和无数家长教师走出校园,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截断春天”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周末的早上,长江宜昌段的河岸上会出现三五成群的小身影。他们带着塑料袋,戴着手套,弯腰在河岸上寻找。无论他们去哪里,袋子,饮料瓶,腐烂的衣服,等等。被一个接一个的捡起并带走,留下一片干净的河堤沙。(记者成蓦通讯员毛俊刚张李雷)
编者:张嘉诚
标题:湖北宜昌:绿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jy/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