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3字,读完约3分钟
在自然界中,大河是地球的生命动脉,小水体是地球的毛细血管。所谓小型和微型水体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沟渠、运河、溪流和池塘,其特点是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规模小、数量大。小型和微型水体不仅具有生态保护价值,而且大多在群众周围,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小型和微型水体的污染也是群众强烈反映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控制小型和微型水体的污染,许多地方实施了河流长度系统和湖泊长度系统。以北京市为例,将“河道长吹哨、部门报告”的工作机制创新纳入小型和微型水体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顺义区对辖区内的河流、沟渠、路边沟渠、坑塘、房屋前后排水沟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制定了问题清单,并实施了“逐笔挂账、逐笔卖数”的处理办法。位于后沙峪镇的罗马湖经过一年多的综合治理,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被许多当地人称为北京的“小后海”。再接再厉,今年,北京市第一总河长的命令为改善农村地区的小型和微型水体敲响了警钟。积极消除“群众污染”,不断改善人民周围的环境,可以说是北京“人民有所求,我有所回应,人民有所期待,我有所作为”的具体实践。
实践启示我们,要治理小微水体,疏通“毛细血管”,就要有流域管理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坚持“大而治小,岸而治河,河、湖、库、沟、渠、坑、塘利用好”的原则。”;也要精心刺绣,认真分析微小水体问题的根源,制定精确的政策,对症下药。各地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的做好了污染源跟踪工作,及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有些注重利用植物和生物等生态管理技术,努力提高小型和微型水体的自净能力;有的动员全民参与,把维护水系统环境写进《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共同营造浓厚的爱水保水氛围...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污染疾病”是不能通过找到正确的处方和努力工作来预防或治愈的。
“小厅占据了一个湖和泉水,村里的烟与城市的灰尘相连。”在治理小型和微型水体时,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人类历史,突出怀旧记忆,创造具有灵魂、活力和文化的城乡景观。像北京前门的李三河一样,它形成于1437年。那时,人们住在河边,形成了今天前门地区的城市肌理。由于长期不疏浚,李三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近年来,通过实施绿色景观工程,加强水系管理,注重生态恢复,李三河再现了“水过街巷”的美景,延续了历史文脉。致力于将小而微的水体变成小而微的景观,不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还可以起到“人与文化”的合唱。
群众事务中没有小事,细节是真实的。做好人民的门前工作,做好微小水体的治理,是党员干部责任的一面镜子。消除群众周围的污染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我们必须对效果负责,让微小的水体发光;长期承担责任,坚持“长期清理”不放松,着力解决小型和微型水体污染,努力开启河道整治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认识到山川的相互依存,城市水的整合,人与水的相亲,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山因水而美丽,城市因水而迷人。把小微水体整治纳入农村振兴,以诚促进,以苦求实效,一定能够“还人以清水、绿岸、浅鱼”。(边肖:何亚兰,北京市顺义区常委、宣传部部长)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05版)
编者:纪爱玲
标题:治理小微水体 消除“身边污染”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