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2字,读完约4分钟
“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将下降。即使监管放开了信贷额度,银行的放贷行为仍将保持谨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中心特约研究员戴志峰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从“被动”信贷收缩阶段进入“主动”信贷收缩阶段。
货币政策反映了结构性宽松
半个月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财政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工作的下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在上述会议中一再得到强调。
兴业研究认为,在流动性合理充足的目标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作的重点正从“宽货币”转向“宽信贷”,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点是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众多受访专家的意见,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完善自身机制”形成了合力,或者说是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提高股票货币的周转速度和效率,并体现结构性宽松的特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培育向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李预测,今后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会大幅度放松,而是会根据全社会信贷恢复的领域、过程和节奏,从结构上增加货币供应量。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央行有针对性的RRR降息,以及银监会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研讨会,都要求大中型银行充分发挥‘雁行效应’,这都体现了结构性思路。”
此外,许多专家建议,通过更优化的政策设计,可以提高世行向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能力和意愿。“例如,适度放宽信贷规模和mpa评估要求,支持银行通过各种方式补充资本,给予银行更大的空信贷评估空间,给予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更多再融资机会。政策支持,如再贴现。”吴琪建议道。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专家认为,mpa评估不是影响信贷供应的主要因素。
完善银行内部考核和激励机制
除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微调,事实上,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微企业服务意愿低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有关,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有很大提高。
“商业银行不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不完善的内部评估机制也造成了‘信贷紧缩’的局面。”李说,提出“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人士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亮点。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按照“三不低于”的目标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是一种消极的激励,即不符合标准就要采取惩罚措施,这很难从根本上调动银行贷款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往往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来完成考核要求。这次提出的“表扬成绩,鼓励失误”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吴琪认为,在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将引入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和监管考核方法,促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从银行机构自身来看,应增强小额信贷业务的战略意识,整合内外部业务和优势资源,完善配套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构建全面、差异化、梯度化、深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产品供给,提高小微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下一步,银行应从三个方面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吴琪表示,在绩效考核方面,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应区别对待,不良贷款容忍度应适当提高,业务部门单一指标考核应弱化,小微金融服务整体收入应考核;在产品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给予ftp价格补贴,引导分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经营收入和融资额度,进行客户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在风险防控方面,构建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风险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企业资质审查和资产评估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建立贷后管理与信贷审批的联动机制,加强贷后激励约束评估。
标题:提高银行内生动力为实体经济“解渴”助力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