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59字,读完约11分钟
2006年,张登山在沙珠玉防砂实验区进行了沙地表面类型的三维扫描。
2010年,张登山在青海湖东沙地区观察了沙棘固沙结皮作用。
六月,马兰花像青海湖上的紫色海洋一样盛开。一排排枝叶繁茂的云杉树似乎是这片海洋的“灯塔”。他们把根扎进沙子里,站在风中。
这些“灯塔”是张登山的“作品”,他记不清种了多少黑柳树、沙棘和云杉。不远处,张登山穿着“老三”——蓝色牛仔裤、太阳帽和沙滩鞋,蹲在一个“半黄半绿”的牧场上,这是他要进攻的下一个“山头”。他拔掉了一把草。“它长得很好,头发的根系也很发达。这片将是未来的草原。”。
三十六年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原青海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那时,没有鲜花和绿地,只有漫天的黄沙。
“只要控制这里的沙子。”当时22岁的张登山看着无数的沙丘,留下了这句话。因此,他的心被困在这里,他将长成一棵云杉来阻挡滚滚黄沙。
“在过去的36年里,他一直在“化黄为绿”,“化小绿为大绿”,这是我们治沙的一个榜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金平说。
《星际争霸》去了一个没人想去的地方
岁月无声,灰色的寺庙诉说着时间,黝黑粗糙的皮肤是这片土地留给张登山的印记。“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今天我很满足。”57岁时,他挺直了太阳帽。“36年太短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张登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莫特左奇人,在一个农民家庭长大。十几岁时,植物是他最好的“玩伴”,他对每一种植物和每一棵树都有深厚的感情。“在割草和喂猪的时候,我对各种草料都很好奇,喜欢探索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时,一颗种子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发芽了:我这辈子要处理植物和土地。
回想起“治沙”的选择,张登山不好意思地笑了。“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沙漠,他们真的很想出去看看沙漠是什么样子。”
高考期间,他申请了内蒙古林业大学,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沙漠管理专业的学校。随后,他成功地进入了沙漠管理专业。在学校,张登山担任班长,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是学校的“运动员”。
但是临近毕业的时候,这位“班星”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去青海防治荒漠化。当时,作为班里唯一的正式党员,学习成绩优异的张登屹可以选择走在第一线。
“青海是‘劳改犯’被送去的地方。你在那儿干什么?”一个同学曾经问张登山。当时,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荒漠化地区因人才短缺、治沙任务繁重,每年都到内蒙古林业大学招聘治沙人才。我希望很少有人会来青海。
张登山不这么认为。“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都有人报名,但没人想去青海,那里也需要防砂人才。既然我学会了控制沙子,我就必须去最难的地方。”
沙珠玉,在地图上找不到的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没有草."这首当地歌谣是几十年前青海的真实写照。沙珠玉乡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那里一年到头都是西北风,生态极其脆弱。
“沙珠玉是一个普通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它只能在大比例的中国地图上看到。”张登山指着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1959年,青海省在共和盆地沙珠玉乡建立了治沙实验站,在这里开展了人工固沙、沙障固沙和沙林造林工作。1983年,张登山受当时报到的青海省农林厅委派,做好了防沙治沙工作。
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宿舍是在车站建的一间小平房。风沙肆虐,整个房间被吹得呼呼作响。整个房间一年到头都充满了寒意,冬天早起时室内温度只有零下2摄氏度。
然而,比这些更糟糕的是沙珠玉的沙漠化。当我到达沙珠玉,张登山意识到为什么它被称为“风图书馆”。每年10月底之后,疯狂的风沙席卷而过,无法分辨天空和道路。离宿舍不远的方水晶经常被淹没在沙子里然后消失。来到沙珠玉后的第二年春天,张登山带着当地村民开始了治沙造林的工作,每年的3月至5月是他们最忙的一天。
一株幼苗,一百株幼苗,一万株幼苗...八年来,在张登山及其同事的领导下,试验站工作人员和村民在沙珠玉治沙试验区种植了5000多亩固沙植物。
如今,沙珠玉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高原沙漠绿洲”,它是一片绿色而不是黄色的沙滩。“这片固沙林是张教授当年种下的。这些绿化植物扩大了沙珠玉的绿化面积,明显缓解了土地沙化现象。”青海省沙珠玉治沙实验站站长杨德富说。
“习惯吧,这没什么。”
1990年,青海省治沙实验站划归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管辖。张登山也离开了沙珠玉,回到了西宁。
不再有不透风的宿舍,不再有长长的沙滩。正当其他人认为张登山可以舒服地坐在办公室里时,他开始根据常识玩牌。
"他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的世界在办公室之外。"金平说,加入新公司后,他几乎从不坐在办公室里,几天后就去了沙上。“办公室里有工作,办公室外有生意,沙子还在等我。”张登山说。
植物是固沙的“利器”,但青海当地的固沙植物种类很少。另外,由于青海海拔高、气候寒冷,在普通沙地上生长的植物在这里会产生“高原病”,难以适应寒冷的环境,成活率低。
自1985年以来,张登山和他的同事们调查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风沙区,覆盖了十多个省份。“他走遍了这个国家的沙地。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老师的脚印。”来自的学生田说。
有一次我去青海湖的沙区视察,张登山和他的团队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分两队出发,带着咸菜罐头和馒头。没想到,晚上突然下起暴雨,他和一个同事已经到了青海湖腹地,与车队完全失去了联系。张登山找不到方向,走进沼泽,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野狗的叫声似乎在我耳边响起,冒险、饥饿和恐惧不断交织在一起。“看,远处有灯光!”远处计数室的灯光立刻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互相鼓励,终于在那天晚上10点回到了大本营。
“那时,我几乎不能回来了。”张登山的同事回忆道。要不是各种各样的事故,张登山不会说太多。他挥挥手说:“习惯吧,没什么。”。
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张登山和他的团队已经筛选出20多种适合当地生长的固沙植物,如青海云杉和臭柏。张登山说,他们在青海湖东沙地区种植了46万多平方米的云杉,并从2009年开始建设了1万亩的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使青海湖东部的流沙全部被固定,湖边矗立着一片片“沙地云杉小树林”。
有了“青山绿水”,它能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吗?
它赢不了张登山。2017年,张登山和他的团队在青海湖东部沙地种植菊芋、大黄、板蓝根等药用作物,并成功种植。这意味着青海湖东部沙地的土壤不仅适合树木、灌木和苗木的生长,也适合一级中草药的种植。近日,青海一家生产特种糖的公司计划与张登山合作,收购张登山在青海湖长期种植的菊芋作为菊粉生产的原料,这些产品今后将销往海外。
青海湖边的“孩子”
几百万年前,受水位下降、地质环境和西北风的影响,青海湖东部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土地。此外,受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湖周围形成了一座高达143米的大沙山。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青海湖生态逐渐成为共识。
2008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实验示范”正式实施。作为项目主持人之一,张登山主要负责项目试验区的建设、固沙和绿化。张登山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来到青海湖时,湖附近的道路经常被流沙掩埋,离道路不远的青藏铁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每年,当地政府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铲沙。
青海湖十年的荒漠化治理始于环湖东路柯土沙区。"它离青海湖不远,气候和环境相对较近."张登山团队首先在这里种植松树和大黄,然后在它们适应环境后将它们移植到湖区的沙地上。"存活率可以提高很多."他说。
过去,青海普遍采用麦秸沙障治理沙丘;自2013年以来,张登山团队在麦秸中添加燕麦、小麦和青稞种子,然后施用羊粪。这种方法非常有效,青海湖东部的沙丘在一年内被染成绿色,固沙时间缩短到一年。
此外,张登山团队还种植了沙棘、黑柳、红柳等低成本树苗,使流动沙丘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固定。与此同时,张登山和他的团队也适应了当地条件,发明了“在流动沙丘中设置小麦沙障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固沙,提高植被的成活率。2014年,该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
“看,前面沙地的广场是我们去年建的沙障。”张登山指着不远处青海湖东部的荒漠化综合治理试验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远处看,你能看到的地面是绿色的,有网格状的正方形。虽然还有金黄色的沙子,但绿色已经成为主流。
在过去的十年里,张登山的团队通过在青海湖种植树木、灌木、幼苗和其他植物,控制了超过10000亩的流沙区。过去黄沙上有成千上万的幼苗。张登山把记者带进了一片云杉林。他拍了拍树干。“树就像我的孩子。我很高兴看到他们成长和成长。”。
站在树下,张登山的手机响了。“张老师,大家又想你了。我想邀请你这个周末来沙珠玉村为村民们谈谈苗木种植的事情……”这是杨德富打来的电话。
“没问题,我会准时去的。”张登山不假思索地回答。
两天后,张登山将前往他熟悉的沙珠玉。
记者笔记
在沙漠中,云杉是为数不多的能生长的植物之一,它也是治沙的“专家”。站在风中的张登山,已经与沙漠化斗争了36年,是我眼中的云杉。
他像云杉一样坚韧。不管野外旅行有多刺激,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在他嘴里都变得不起眼了。他不想多说什么,也不想抱怨什么,但他想治好脚下的沙子。“知足”是张登山经常谈论的话题。在他看来,“一个农村婴儿能有今天”,他非常感激。
张登山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并不容易,但高大的云杉隐藏着内心深处的苦涩。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呆在田里的孩子,他让父母很尴尬;作为一个不能一年到头陪伴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和父亲,他也有罪...特别是回想起死在沙珠玉的同事,他几次哽咽,情不自禁。
在采访之前,我经常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张灿登山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治沙36年?直到他带我进入沙珠玉的固沙森林,看到他精心培育的“孩子”,他才突然双手抱住树干。那时,他57岁,像个孩子一样快乐。
看到这一幕,我知道我错了。他留在这里不是靠“坚持”,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和骄傲都撒在这片土地上,他在沙地上种植的不是固沙树苗,而是张登山坚定不移的初衷。
由于这个最初的意图,他做了许多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这是“班星”,但我选择了去青海,那里没有人想去;我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办公室里,但我一年到头都得出去检查;他已经被提升为研究员,但他还得“中年读博”,才能“更好地控制风沙”...
这一切在张登山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他致力于治理沙漠,把自己的根扎进了青海的沙漠。这是他最初的意图和使命。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到“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入联合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场生态防御战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张登山这样的治沙人士,让云杉能够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扎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字符文件
张登山,1961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海湖流域风沙区、共和流域风沙区、三江源地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项目;提出了一系列治理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的工程和生物方法,并在高寒沙区推广应用。
编辑:计然
标题:青海湖畔的一株云杉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