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监管和“回望”已经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轮核查将很快启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仍然坚持问题导向”是第二轮检查的核心关键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监督的作用,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监管结束已经整整一个月了。5月中旬,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督察“回望”反馈完成,标志着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回望”工作的完成。最近,新一轮核查人员的准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2015年12月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央生态环境督察在31个省(区、市)完成了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分两批开展督察整改“回眸”。自实施以来,中央生态环境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群众赞许、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刀切”、“假装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等字眼仍然频频出现,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监管的实际效果产生了质疑。
新一轮的检查员就在眼前。您如何看待仍然存在的成就和问题,以及如何在未来实施它们?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央生态环境监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根。
第一轮检查员解决了什么问题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团来了!"在监督的早期,人们在环境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地区争相相互告知。驻扎在各地的检查员没有让他们失望。
接受群众举报21.2万多件,直接推动群众解决15万多件生态环境问题;立案4万余件,罚款24.6亿元;提交了2,303起案件供调查,2,264人被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大约有27,000名当地居民主动要求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负责。这是第一轮核查人员的相关数据和“回顾”。“钦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并不平凡。共向地方政府移交了509起生态环境破坏责任案件,4218人被追究责任,其中局级以上干部686人,司级干部2062人。
“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施;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迫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进行改革。,这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初衷和督察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刘长根告诉记者,经过三年多的监督,他不断目睹各地的变化,监督的结果达到了预期,这让大家感到非常欣慰。
广东廉江污染问题、长白山非法高尔夫球场和别墅问题、宁夏泰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臭气扰人……中央环保督察督促解决了15万余人左右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解决但未解决的突出问题,成为一批长期以来屡试不爽但未完成的重大事件。
在第一轮检查之后,有一些反对中央生态环境检查的声音。在一些地方,核查人员受到了欢迎,但核查人员做得过头了——不管他们是否合规,他们都将暂停生产和业务;在一些地方,“一刀切”甚至会影响民生。
“一些地方和部门通常不作为或不承担责任。当核查人员进驻时,他们急于采取临时措施,有的直接敷衍了事,应付了事;有些地方整改计划制定不科学,整改时间不够,目标过高,使得整改工作被动;仍有一些地方或部门要求检查人员进行整改。通常,他们工作不够努力。当他们到达检查员那里时,他们急切地要求停止生产和暂停营业。”刘长根说,“一刀切”是中央生态环境督察的“老黑”。在发现这些问题的迹象后,检查专员办公室明确规定了禁止“一刀切”的具体要求。检查组及时揭露了一些典型案例,并要求地方当局认真处理一些具体问题。
和这么多人打交道,还是有很多现象的,比如表面整风
第一轮督察反馈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8年5月和10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局分两批对20个省的督察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查”,结果同样显著。“回望”实施以来,被检查的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了整改力度。两批“回头看”已经向群众提交了77080份报告。到目前为止,各地已基本完成,其中43696个已被责令整改;立案11391件,罚款103097万元;提交了781起案件供调查,737人被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采访了5,854人,追究了8,790人的责任,推动解决了群众中的7万多个生态和环境问题。
“回头看”的结果是喜人的,但有“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字样。出现在大量反馈意见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使人们不禁要问——第一轮核查人员做了这么多工作,处理了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些现象仍然普遍?
“在督察中,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时刻关注整改中的问题,对整改标准的要求也很高,并加强了对典型案例的公众曝光,但对各地取得的成绩宣传不多,这可能会引起外界的关注。给人的印象是检查员的整改效果打折扣。”刘长根说道。
总的来说,各地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把监管整顿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和一项重大发展问题来抓,建立和落实了一套监督、审计、检查、考核和问责机制,成效显著。检查人员还发现,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许多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作风不严格、不现实,在推进整改的同时还不够负责。在其他地方,当遇到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时,他们往往牺牲环境来换取增长。更糟糕的是,为了应付检查人员,一些地方甚至无视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伪造官方文件,企图蒙混过关。
根据检查组的分析,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知识和认知不到位。“在回省里的时候,当地的省委书记说,对于具体的整改任务,县里的检查没有问题,而且比整改前好多了;我在市里检查的时候觉得有点问题,但是整改效果很好;全省检查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大整改力度;中央来检查,发现问题还很大,整改不到位。”刘长根说,省委书记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认识和认知上的差距。
第二,不作为和缓慢行动。刘长根表示,第一批“回头看”主要部署在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保检查员部署的省(区)。在实际工作中,检查小组发现,有些地方存在“检查人员一阵风”的现象,检查人员没有下足够的力度推进整改,混日子,导致一些问题没有整改到位。在第二批“回望”省份中,总体整改情况明显较好,这也说明监管压力的传递还有一个过程。
第三,不要承担责任,不要硬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很难整改,特别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问题,大多是“硬骨头”,很多是长期积累的。如果没有决心去碰硬的,整改效果会大大降低。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是一两个检查员就能解决的。”刘长根表示,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和承载阶段。今后,监管工作仍将以问题为导向,更加严格,密切关注,保持高压态势。
如何监督检查第二轮检查人员
经过第一轮检查,许多人认为应该暴露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如何对督察员进行第二轮监督检查,不仅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最近举行的第二轮第一批核查人员准备报告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强调,第二轮核查人员要把握好‘坚定、准确、重点、双查、引导、规范’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新一轮核查人员的工作重点。总的指导原则。刘长根表示,“坚持问题导向”成为第二轮检查的核心关键词。本轮检查围绕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决帮助抗击污染。
"五个紧密挂钩是新一轮检查的重点."刘长根解释说,要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的落实、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第一轮督查、“回望”后问题的整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强调检查员的作用."刘长根说,要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决与污染作斗争;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关注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的生命群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刘长根透露,新一轮核查人员将进一步创新方式和手段,更多地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天眼监测和无人驾驶船舶等新技术和新设备,这不仅将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场发现,还将关注大规模的生态环境。问题检查员;同时,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技术单位和专家的力量,帮助检查人员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进而分析、整理和发现问题线索,为后续现场调查、取证和下沉检查提供支持。
加强依法监管也是关键。刘长根表示,在第一轮监管和“回望”实践的基础上,以即将出台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条例》为契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行为不断规范,确保监管工作清正廉洁。(孙秀燕)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3日,第14版)
编者:纪爱玲
标题:5个“紧紧盯住”是着眼点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