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在五月的岛上,到处都是花,一大早就能听到花的声音。自然,没有必要在公园里说...甚至路两边的人都应该有一些花草;墙很短,院子外面的花常常挂在藤上,散发着一条街的香气:墙外可以看到樱花和丁香,鲜艳的樱花和美丽的丁香足以让人耳目一新。”1937年5月,老舍先生在《青岛》一文中介绍了青岛迷人的风光和宜居性。
今天,青岛的美景依旧,但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更加舒适宜居。在中国,像青岛,有许多城市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在“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不仅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受到高度重视,而且被许多城市视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顶层设计:协调生产和生活生态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37年后举行的最高级别的城市会议。“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革。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应该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布局,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此后,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发展、高效运行,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内容被写入规划,并专门用一章进行了讨论。
事实上,近年来,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方面,在国家层面上,从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布局的各个方面,为了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优化城市规划,保障衣、食、住、行,中国大力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公民素质和城市归属感,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城市病”,保持城市特色..一连串的“软”
缓解大城市的压力。目前,一线城市人口密集,空房间拥挤,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生活不便……各种“城市病”出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国家职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全局。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城市工作部署时,针对这个问题开出了“药方”:“必须改革和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的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一个宜居的城市需要温暖的衣服、安全的食物、住房和顺畅的旅行。在这些方面,中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旧住宅区改造。建议到2020年,现有的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将基本建成;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安全法》于去年10月修订后实施,以保护食品安全和公众的各方面利益;在交通方面,中国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将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将达到15%,超大型和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到40%以上。
为了解决一些城市持续存在的内涝问题,2015年4月,首批“海绵城市”包括厦门、济南等16个城市进行试点。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公用隧道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建设和维护城市“里层”。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我国还将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评价制度,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报告评价结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编者:耿培
标题:宜居城市的中国探索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