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生命的象征,是自然的背景,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安吉县,首次提出了“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创造性科学论断。经过十多年,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是一种全新的财富概念。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使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
2018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战胜贫困的决定》和“十三五”扶贫攻坚计划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制定了《生态扶贫工作规划》,旨在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根据规划,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增加生态补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一是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促进扶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和恢复中获得更多利益,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战胜贫困的大背景下,“生态美”和“人民财富”正在同频共鸣。
众所周知,中国6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和沙地,这为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东部生态优势明显的地区,贫困农民依靠绿水青山,除了发展木材种植、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外,林下经济、经济林果业、休闲观光等富民特色产业也很受欢迎。在杉木之乡福建省顺昌县,受益于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该县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森林资源生态银行”,并推出了第一个碳汇扶贫产品。
绿色屏障,致富的大道。在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许多贫困人口积极参与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通过劳动报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保护与就业、发展特色养殖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林业总产值达到7.33万亿元,主要林业产业带动就业稳定在5200万人以上,其中林业人口超过16亿,社会综合产值达到1.5万亿元。巨大的生态效益已经成为贫困人口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亿万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使“青山绿水”和谐共存,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和实施青山绿水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方法,让自然和生态财富不断带来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最根本途径。(朝鲜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08版,2019年5月14日)
编辑:计然
标题:生态美 百姓富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