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7字,读完约5分钟
长安街以东,建国门外,有一座8层的绿色玻璃幕墙建筑——秀水街市场。
“爬长城,游览故宫,吃烤鸭,游览秀水”,导游们将为每一位来北京的国内外游客做这样的开场白。秀水已经成为北京新的旅游地标。
2005年3月19日,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秀水街大厦开门迎客。秀水街大厦开业13年来,今年迎来了第10次业务转型,这将进一步拓展定制领域,增加定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谈到定制服务,我们不禁要提到秀水街大厦三楼的名人益雅服装定制店。1983年,这家店的老板吉明仁(音译)带着第一手缝纫技术来到北京,从一个摊位做起。现在他在秀水街拥有最大的服装定制店。
如今,每当在北京举行重大活动和会议时,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外国领导人和官员去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他的商店度身定制一套西装。
回忆学徒生涯,我叹了口气,没有放手
纪明仁的家乡在江苏省张家港市。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他村里的人都出去学手艺了。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纪明仁和村民们一起去上海学习裁缝技能。
“当时只是改革开放,但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放开。”回忆他的学徒生涯,他叹了口气。
“当时,自营职业者仍然是半失业。当你是个学徒时,街上的阿姨们会看到你,告诉你不要出去当学徒,应该回到农场去。”他说。
他只能偷偷学,而师傅只能偷偷教,生怕被人割断“资本主义的尾巴”。
在这样的条件下,纪明仁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和他的师傅一起学习他的手艺。“正是因为他那一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学会向北走,见证中国成衣市场的崛起
从很小的时候起,纪明仁就帮助祖母给远方的亲戚写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居住在北京的远亲交流,他逐渐增加了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向往。
1983年10月3日,刚刚结束学徒生涯的吉明仁带着50英镑的国家粮票和100元来到北京。
在他看来,他来北京谋生的原因是对首都的向往,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对裁缝有需求”。
纪明仁初到北京时,选择在国华购物中心前摆摊。十几个裁缝在街上排队。“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缝衣服。那时,人们的服装风格简单,没有那么复杂。所以我们刚到北京的时候,主要是给人剪衣服,一般都是带回家自己缝。”。
慢慢地,衣服的风格变得越来越复杂,纪明仁的缝纫工作也越来越多。工作场所也发生了几次变化,从路边的小摊变成了十多平方米的小商店,然后搬到了商场的柜台。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成衣市场尚未出现。北京几乎所有的商场和百货公司都有卖面料的柜台,吉明仁就是在这样的柜台里量身定做的。这也是中国定制服装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成衣的兴起,买布做衣服有点过时,商业建筑里卖布的柜台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专注于服装定制和中国时尚剪裁
从商场的柜台退出后,吉明仁仍然没有放弃服装定制,而是从多方面寻找市场。通过了解,他发现许多外国人喜欢定做的衣服,并把它们视为身份的象征。
因此,2005年秀水街大楼开业时,他带着大量丝绸面料进入秀水街,开始了成衣定制业务。2006年,展位面积从180平方米增加到近1000平方米,展示了“中国丝绸第一街”的品牌名称。丝绸面料摆出来供客人选择,然后在现场定制。
秀水街大厦靠近使馆区,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凭借良好的声誉,他的店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这里定制服装。“一开始,顾客主要定制西装和男式衬衫。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经常定制中国服装,如唐装和旗袍。”他介绍说。
谈到曾经服务过的外国领导人,纪明仁颇为自豪:“2006年中非论坛期间,有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来我这里做衣服。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好几个国家的入场券和官方制服都是我定制的……”
吉明仁的店铺紧跟时尚,更新和改进风格。“过去,人们通常只做传统的中国服装。近年来,我们主要生产中式改良服装。这些新的中式服装和新的服装在保留中国传统服装的精髓和生产技术的同时增加了时尚元素。”
据纪明仁介绍,以前,来店里定制衣服的顾客中,80%是外国客人。现在,中国客户和外国客户几乎平分秋色。周围办公楼里的白领和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定制服装。“过去,它主要服务于外国客户。现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定制衣服。”季明仁认为,个性化趋势的兴起给服装定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紧跟时尚的同时,吉明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组建了一支快速的成衣团队,最早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服装并送货上门。
有一次,非洲国家元首的妻子来店里定制衣服。在6点钟量完之后,在11点钟定制的衣服被送到了她住的酒店。商店的快速成衣服务令她惊叹。
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纪明仁坦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从躲起来的小裁缝到国际舞台上的时尚大师,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消费的变化。
标题:小学徒变身国际裁缝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