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全面推行了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系统。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区和企业被广泛动员和参与,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启动了城市文明进化行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能否从根本上根治“垃圾围城”的城市病,从而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提供经验,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有力的垃圾分类行动让我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童年。那时,父母习惯于堆积瓶子、罐子、纸箱、书籍、废铜、烂铁等。那些在家里不使用的东西,把它们交给在乡下旅行的流动商贩,让他们给孩子们换些糖果或零食吃;家里剩下的食物用来喂猪、狗、鸡和猫;厕所经常被用来灌溉花园和田地。
当时没有“垃圾分类”这回事,但聪明的村民们一直在实践垃圾分类和垃圾再利用。垃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人类消费后的“垃圾”已经成为动植物的主要“口粮”,通过垃圾来维持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给了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实现垃圾的就地回收和再利用,而不是通过流行的跨区域商业化和资本化逻辑在别处完成回收和利用的过程;第二,使居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激励,然后进行持续性分类;第三,垃圾促进了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善。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应该给居民一定程度的“收益感”。例如,鼓励居民积累可回收和可出售的“营利垃圾”,如快递包裹、罐头、报纸等。协调联系专业回收站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回收,鼓励专业机构回收旧数码产品、旧家电、旧电池,让居民真正感受“变废为宝”。
此外,你还可以联系动物保护组织和爱好者,定期收集社区的家庭餐垃圾,并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喂养全市的流浪狗和流浪猫。当然,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多困难,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志愿者。然而,通过垃圾分类来激发动物保护意识和培养志愿者精神可以说是多重目的。
当然,当代城市家庭产生的垃圾量与我童年时不同。在消费社会,尤其是网络消费时代,“宅男宅女”的日常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与此同时,年轻消费者的购物频率显著增加,他们沉浸在获得新鲜新奇产品的体验中,也享受着一小时内及时到达的快乐。越来越多的东西被购买,许多东西被购买后丢弃,越来越多的被丢弃的包装被生产出来。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垃圾”。实现低碳社会、集约社会、消费社会和网络购物时代的相对平衡,对抗网络消费时代的恋物癖情结,将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许多媒体报道称,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近,我刚刚看了几部宫崎骏其人导演的动画片,我真的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这种意识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全球来看,垃圾分类知识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素养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基本培训内容。我国迫切需要开展覆盖社会各阶层的垃圾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垃圾分类和处理知识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肖:姚宋华,广州大学副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
编辑:张静文
标题:推进垃圾分类可以向过往学习什么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jy/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