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0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7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吉林、江西、湖北、四川、甘肃、新疆进行了检查。
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力度
地震监测网等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和保护已成为执法检查组的重点项目。
为了监测地下介质的波速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新疆天山地区建立了活动震源探测试验场。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大容量气枪发射台进行了8000多次激发,经过大量数据处理,得到了波速变化曲线。
"这样的测试在监测和预测地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执法检查组成员问道。
新疆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程师苏金波介绍说,气枪发射台的试验是利用活动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作为“相机”,通过观察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可以观察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进而观察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地震监测网的布局得到了优化。目前,全国地震观测网已经建成,大部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国内地震自动快速报道在2分钟左右,实时服务上亿用户。此外,减灾卫星、无人驾驶飞行器、大数据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加快,提高了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不时受到不利影响甚至破坏。据统计,我国有1100多个地震台站和800多个地球物理台站,其中约三分之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约五分之一受到严重干扰,108个地震台站被迫搬迁,多年积累的宝贵观测数据被迫中断和放弃,直接影响到地震监测和预测的正常发展。
在这方面,执法检查组强调,一个不受干扰的地震观测环境和优良的监测设施是获得高质量地震监测和预报数据的基础。各级政府要重视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尽快将地震台站建设和观测环境纳入土地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避免对地震监测环境的干扰,同时做好观测台站的标识和警示标志,保护环境和设施。
改变“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局面
执法检查组也高度重视建筑项目,特别是学校、医院和农村住宅的抗震设防、紧急救援和救灾、避难所的规划和建造以及地震后的恢复和重建。
今年5月,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5.7级地震。宁江区毛都站镇雅木图村位于震中地区,187户居民和526间房屋严重受损。余淑清的家,一个80岁的老人,在地震中严重受损。
当执法检查组来到这里时,于淑清已经搬进了地震后重建的新房子。“现在生活怎么样?你对新房子满意吗?”执法检查组成员问道。“一切都好,一切都满意!”老人不停地点头,住在新房子里的快乐难以言表。
“经过77个小时的地震,我们开始了恢复和重建工作,所有187所房屋都被推倒并在原址上重建。”茅都站镇副镇长曹玉峰介绍说,区、镇、村三级保障,严格控制砖材和施工队伍,确保房屋改造质量。房屋均为砖混结构,房屋四角设置构造柱,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房屋的抗震强度。"我们必须保证房子的质量,达到设防标准."执法检查组反复强调。
与此同时,执法检查组发现,我国住宅建筑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地震高风险地区受到当地财力的限制,未能开展地震调查,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数量不明。特别是农村自建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较低,存在较大的地震安全风险。在一些位于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的地方,仍有许多农村房屋未进行抗震改造,存在“小震大灾”的隐患。
执法检查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和地震多发地区旧城区房屋和农村房屋抗震改造的支持力度,全面改变“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局面;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旧房屋抗震加固的调查、监督和检查,对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富民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和精准扶贫,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财政支持问题。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社会参与
《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了政府和有关组织宣传普及地震应急知识的义务和责任。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地震应急知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2017年9月12日,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发生了4.8级地震。学校立即启动了防震减灾应急计划。全校近4000名师生在3分钟内被疏散到安全地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一中军博外国语学校校长万福星介绍说,学校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防震减灾的实施,制定了准确到每个教室的逃生和疏散图,每天利用“阳光课间”进行练习,并对疏散活动进行了评估。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有序逃生和自救已经成为师生的惯性反应。
然而,执法检查组发现,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不符合国家对高镇灾害风险的要求。此外,公众对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的知晓率仍然不高,预防为主、积极减灾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根据检查组在部分省份发放的随机问卷调查,部分地区半数以上的回答显示,他们未能掌握防震的基本知识。
执法检查组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仍然有“重救灾轻预防、重应急轻常态”的思想,认为“防灾胜于救灾”,导致一些法律规定的重要职责未能落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的前提在于普及。执法检查组指出,要全面实施防震减灾质量提升工程,旨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社会参与度,推动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全覆盖。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04版)
标题:日常重预防 打好主动仗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