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22字,读完约7分钟
我们的记者杨蒙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之际,拯救优秀民营企业,帮助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许多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共识。
自10月下旬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财政委员会到各大金融机构的一个代表团和两次会议,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其中,鼓励信贷倾斜、建立评估激励和容错机制、建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建立救助基金等措施都指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行长易纲将上述措施概括为“三支箭”,即信贷支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长度与长度的结合:
政策“组合拳”屡见不鲜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鉴于部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成本高,监管部门经常运用“组合拳”帮助民营企业扩大信贷投放,从而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督评估、内部管理、财税激励、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了23项具体措施。敦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四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资金3.65万亿元,同时利用mlf提供1.76万亿元的新增流动性,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缓解经济周期性带来的一些收缩效应。
鉴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中国人民银行设计了“三支箭”来支持民营企业。第一个方向是增加民营企业信贷,通过增加再融资和再贴现额度,调整宏观审慎评估参数,支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1月至1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00元。
第二支箭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相当于信用释放工具,有利于民营企业债券的顺利发行。自去年11月以来,私营企业的债券发行已经恢复正常。最近,数十家民营企业成功发行债券,总额达数百亿元。
第三支箭是研究建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以缓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
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山”,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监会主席郭树清11月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贷款应初步考虑实现“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企业贷款中,大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小银行贷款不低于三分之二。三年后,银行业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将成为新的企业贷款。
总的来说,监管的导向体现在帮助银行从“恐惧、困难和不愿放贷”转变为“敢于放贷、能够放贷和愿意放贷”。过去,许多银行信贷人员负责贷款,如果他们粗心大意,他们将对收回不良贷款承担连带责任。与国有企业和其他“软预算约束”的机构相比,民营企业的还贷压力更大,相应地,其贷款风险也更高。为此,郭树清给了“五指成拳”:第一,“稳定”,即稳定的融资、稳定的信心、稳定的预期;二是“改革”,即改革和完善监管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延伸”,即拓宽融资渠道;四是“腾”,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盘活信贷存量;第五是“减息”,即通过降低服务收费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多党合作:
金融机构支持增持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等主要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措施,以提高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降低融资成本。
据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报道,自去年11月以来,工业、农业、中国和建设四大银行已率先出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总计78家。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纷纷表示支持民营企业。例如,中信银行出台了14项措施,包括增加债券服务、丰富股权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国际金融服务、积极开展贷投联动、科技基金等包容性创新服务;兴业银行发表19篇文章支持民营企业,包括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综合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优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成功率,促进融资利率合理回报,利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企业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帮助民营企业优化资产负债表。
根据各家银行的做法,民生银行小额信贷部总经理周伯廷认为,大银行更注重覆盖面广,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注重产品创新和效率,而地方银行主要支持地方小微客户。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消息,截至11月12日,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11项支持证券业民营企业发展的资产管理计划已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备案,总设立规模为228.21亿元。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还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支持证券基金经营者发挥资产管理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支持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长期健康发展。
在保险资金方面,11月9日,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精兴”系列专项产品,在中国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注册,总目标规模100亿元,旨在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投资优势,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流动性风险。此前,中国人寿、太平资产和PICC资产先后推出了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专项产品,目标规模分别达到200亿元、80亿元和300亿元。
关注根本原因:
建立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政策方向确定后,特别是“几个部门”形成后,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冰逐渐松动。然而,业内人士也认为,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仅是对它们的短期救助,也不应该通过非市场手段进行管理。有必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并建立一个长期机制。
“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意愿仍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其核心仍取决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政策,如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边际改善,以及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华泰证券首席财务分析师沈娟认为,首先要解决小微企业“生存”的问题。作为一个市场化的机构,银行将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原则下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兴业银行行长陶表示,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市场各方在创新信用增级工具、设立担保机构、债转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这些仍处于风险缓释、风险分担甚至风险转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着力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要进一步激活和利用好社会大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打击恶意逃债、套现“跑”等行为,增加失信和违约成本,不断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增强民营企业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政策支持外,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市场竞争中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胜劣汰,依靠市场竞争,发挥市场激励和淘汰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化资源配置。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所说:“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双向努力。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放弃主营业务、过度融资等因素陷入困境。因此,未来企业在审慎经营、合法经营、合规经营、诚信经营、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张冬冬、李国辉、李文龙、杨毅也为本文撰稿)
标题:多方驰援:金融市场吹响纾困民企“集结号”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