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有着淡淡的云彩和明媚的阳光,洱海流域湖滨道路上盛开的格桑鲜花美丽迷人,与蓝天白云映湖碧波相协调。洱海的自然美令人陶醉,洱海保护和管理取得的成就也令人振奋。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通知,2018年洱海水质优良,营养适度,优于去年。整个湖泊的水质在7个月内达到二级。大理州环保局局长谭认为,这是大理州以洱海保护和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反污染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成就来之不易。
实施“八大战役”,建设七大体系
面对洱海保护与治理的严峻形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11月作出了“大刀阔斧,开辟救援模式,保护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部署,启动了洱海保护与治理“七大行动”。
201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决策部署,坚决打赢洱海保护与治理、环湖截流与污染控制、生态移民、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河道整治、流域生态修复、超采建设控制、水质改善等“八大硬仗”。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理州以构建七大体系(科学规划体系、完整工程体系、绿色发展体系、规范管理体系、高效技术体系、严格责任体系、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为抓手,以洱海保护和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大理州精心编制了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洱海流域空厅规划。坚持一次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推进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滨水区、绿线和禁建线“三线”划定。参与生态移民的1806户家庭的主要房屋全部被拆除,滨水和绿线回归森林和湖泊的工作全面启动。
实现生活污水的充分收集和处理,控制非点源污染
建设了覆盖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从农民到乡镇、从收集到处理、从尾水排放利用到湿地深度净化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投资78.05亿元,在全流域建成了雨污分流的污水截流系统,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新建和现有的截污治污工程设施并网后,有1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138座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23.9万吨;污水收集管网3064.58公里,化粪池120300个,尾水库92个,生态湿地27600亩。
制定并严格执行《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八项配套措施。截至目前,大蒜种植面积减少10.18万亩,转移消化氮磷肥1.8万吨,推广商品有机肥2.3万吨,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绿色生态种植20.54万亩。
坚持依法治湖,启动修订《洱海保护治理条例》,制定《洱海流域饮食服务管理办法》、《村民宿舍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实行“乡镇初审、市级审查、乡镇审批”的农村住房联合审批制度,规范洱海流域农村住房审批,保持水生态用地。
加强科技支撑,构建河湖工作体系
聘请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10个科研机构的21名湖泊管理专家,组建洱海抢救保护行动科研专家咨询小组,建立洱海保护专家联席会议制度,开发建设大理洱海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为洱海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建立州、县、乡镇(街道)三级监督制度和州、县、乡镇、村、组五级河道长度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双河道长度”、“沟长”、“岸长”制度。制定了12条河湖水长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对进入洱海的27条河流进行了分段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水质结果迫使河流和湖泊长度工作的责任的实施。成立了以州党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成立了州、县、市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改造开发指挥部,并派驻16个乡镇工作队到一线开展工作。组织各级人事和纪检部门在指挥部成立专门工作组,对洱海的保护和治理进行监督和惩戒。16个乡镇工作队驻扎在第一线开展工作。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州、县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向市场借力。“十三五”以来,洱海保护共投入162.91亿元。
谭认为,经过不懈努力,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洱海整体水质保持稳定,洱海流域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民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增强。
目前,洱海水质下降趋势得到遏制,2018年二类水质月数比2016年增加了两个月。蓝藻水华的繁殖势头得到控制,全湖未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湖泊水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全湖水生植被面积达32平方公里,占湖面的12.7%,是近15年来最大的面积。(记者蒋)
编辑:计然
标题: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