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9字,读完约3分钟
8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一起特大跨国电信诈骗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包括张岑在内的40名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至12年,并处罚金,并剥夺了部分严重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电信诈骗引发了网民对个人信息保护话题的广泛讨论。如今,网络无处不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仍居高不下,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值得网民们时刻警惕。主持人特别回答什么是网络“例行程序”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它们。
问:常见的电信欺诈有哪些?
主持人:电信欺诈是指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实施的欺诈行为。这不仅是犯罪手段的通俗表达,也是一个法律术语。量刑明显重于一般欺诈,定罪和证据标准也有所不同,旨在实现严厉打击。据分析,电信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同质化现象突出,表现为同一类诈骗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并在2-3年内迅速升级和重复。冒充邮政和公安检查机构,谎称该账户涉及犯罪。接管骗局集中在2014年至2016年之间,诸如假装借熟人、假装升级银行卡和换票等骗局也出现了;自2016年以来,新的流行方法是处理涉及两大犯罪集团的大额信用卡欺诈。此外,处理大额信用卡诈骗和跨地区犯罪也很常见,这使得调查变得困难。
问:在互联网时代,侵犯个人信息的“惯例”是什么?
主持人: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很多用户很容易“例行公事”,如果不小心就会泄露个人信息。泄露的信息要么受到各种电话和短信的骚扰,要么可能遭遇电信欺诈、敲诈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假冒伪劣商品作为诱饵,一步一步地设坑。只要消费者扫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他们的个人信息就会被窃取。也有犯罪分子可以在网络背景下获取用户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一旦用户下载了植入了恶意程序的软件,银行卡里的钱就会“消失”。公共场所的Wifi安全防护薄弱,任何用户名和密码都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包括网上银行、支付账号和密码等。
问:我们如何有效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主持人: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网上购物应该尽量去正规的和大型的网站,避免点击路线不明的“小网站”和“弹出广告”,不要只点击聊天中对方发送的链接。尤其是当涉及到银行账户和密码时,要三思而后行,小心使用。在生活中,特快车票、火车票和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账单都需要妥善处理。如果它们被罪犯获得,就更容易增加被欺骗的可能性。此外,在处理旧手机时,我们必须清理内存和信息,以避免隐私泄露。复印身份证和其他文件时,还必须注明目的,防止他人使用。
(本期主持人李万祥)
标题:莫让网络“套路”套走个人信息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