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5字,读完约8分钟
1958年8月8日,我国首次在吉林省实施了飞机人工增雨,开启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60年来,随着运行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的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安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乌云密布,雨来了。一架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了碘化银火焰燃烧装置,在火箭的帮助下飞入天空,并不断将人工增雨催化剂撒向云层。两个多小时后,无人驾驶飞行器(UAV)完成了在云中展开的操作,自动打开降落伞并成功着陆。
"催化剂的作用是人为增加降雨量,给干旱的草原带来更多的雨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张守保说。
类似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场景,人工影响天气经常发生在中国的北部和南部。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人为地影响当地大气的物理过程,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达到增加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的目的的活动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郭虎介绍。
“人为影响天气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制冷剂、吸湿催化剂和碘化银催化剂。利用气象雷达、空探空仪、气象卫星、探测作业飞机等现代探测设备,锁定合适的作业目标云后,通过飞机、火箭、高射炮、燃烧炉等将催化剂送入云中。,人工干预云的演化,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现代人工降雨(雪)活动始于1946年。自1958年以来,我国组织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持续快速发展。
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六年来,经过六年的努力,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良好的运行效果,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离不开良好的天气和气候,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气象部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华北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以及河流、湖泊、水库上游,中国不断开展大规模降水(雪)作业,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盖率。
农业是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中国许多地方的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天气。在干旱、冰雹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中国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面积50万平方公里,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做出了贡献,也为保护农业设施安全、减少经济作物灾害损失提供了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农业气象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我以前在野外工作。我有一次看到冰雹打坏了所有的玉米秸秆,农民们没有收成。他们坐在地上哭了。人为影响天气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原所长、83岁的张继怀(音译)告诉记者:“我很高兴能在这一生中为人民做些事情。”
"人工增雨的效果相当于成千上万人的灭火效果。"
近年来,在气象保障的重大任务和活动中,人工影响天气往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际,可能带来降雨的云层逼近,人工消雨两次成功解决了开幕式期间的降雨,确保了鸟巢绽放出精美的烟花。
“当时通过雷达监测,发现降水回波从房山向北京市区移动,气象部门加大了对雨云的拦截力度。结果,丰台和五棵松都下雨了,鸟巢也没下雨。”回首10年前,时任北京气象台台长、奥运气象服务队队长的郭虎依然记忆犹新。
2008年,张继怀作为现场主要技术指导之一,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当时,现代的操作方法,如飞机和火箭被用来消除雨水。北京奥运会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非常成功。”张继怀说道。
今年6月初,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森林火灾。气象部门迅速部署两架国家增雨飞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5000万至7500万立方米。消防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淑明说:“人工增雨的效果相当于发挥了成千上万人的作用。”
据统计,在过去6年中,全国共进行了6194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16871小时,进行了29万次高射炮、火箭等地面作业,共发射了74万枚火箭和526万枚炮弹。累计降水量增加约2860亿立方米,累计减少冰雹灾害相当于经济效益约700亿元。
构建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形成空地面综合协同作战体系
近年来,中国完善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联合管理”的人工影响天气机制,共同推进政策规划、运行计划、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安全监管、投资保障等重点工作。29个省(区、市)、273个市和1549个县级人民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1895个县成立了地方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增加了资本投资,以支持当地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2012年到2017年,各级地方政府共投资80亿元支持人工影响天气。
刘雅鸣说:“目前,卫星、雷达、自动站和人工增雨机载探测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维观测网络;50多架操作飞机、6500多门高射炮、8200多套火箭操作系统和5万多名操作人员组成了空地面综合协同作战系统。”
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以创新为先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得到了发展和拓展。国内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催化效率提高了100倍以上。雷达指挥、自动发射和三维广播的火箭作战系统研制成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主开发的3公里细云降水数值预报系统已经投入运行。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专家赴古巴、阿富汗等国指导人工增雨作业。印度、斯里兰卡、印尼、阿联酋、蒙古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已经向中国寻求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商业合作。
"云的脾气很难理解。"
“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业务布局日趋合理,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效果和效益显著提高,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刘雅鸣说:“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家需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未完全掌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近,中国气象局组织了一次人工影响天气专家交流会议。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基础设施和设备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科学研究的进展相对缓慢。
“云到雨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还很不清楚。云中隐藏着太多的秘密。云的脾气是远远不理解的。”张继怀说道。长期以来,他一直保持着仰望天空和观察云彩的习惯。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专家和研究员李继明说,人工影响天气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云变成降水,涉及微物理过程、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这些过程相辅相成,非常复杂,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得到澄清。降水系统的时间空变化很大,各系统的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供应可能很不相同。科研投入需要进一步增加。
加强科技研究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刘雅鸣表示,将围绕云水资源监测与评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究。建立和完善一批典型科学实验示范区和重点实验基地,开展空地面联合探测试验,加强科学作业和精确作业的科技支撑,提高人工增雨、增雪、防雹、降霾等作业效率。
“在国家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设备和探测设备等关键设备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室内试验设备和东北、西北、华北的野外试验基地。这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李继明说:“我相信,在未来5到10年,中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将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记者刘一)
编者:张嘉诚
标题:耕云播雨 趋利避害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