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8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北京仅保留2000亩水稻面积

插秧、收稻、碾米……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稻香镇最近很忙。一群来自城市的游客在“2015北京西白叶枯病节”上成为农民,伴随着稻田,体验着收割稻田的喜悦。然而,游客们总是对北京西部大米的历史和发展一无所知。记者从井陉稻作文化研究会了解到,井陉稻作已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终于本月中旬左右公布。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历史上靖西稻种有十多个品种

许婧已经和这块京西大米打交道将近十年了。从一开始,她就参与了靖西大米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现在她负责稻香镇的靖西大米。她对京西大米有着深厚的感情。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稻香镇是西马坊村集体企业创造的休闲体验场所,拥有京西水稻耕地350亩,占海淀区京西水稻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海淀种植水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许婧说:“北京西部的稻作始于清朝,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京西大米不是一个品种,而是一个本地域名。已经种了十多个品种。”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许婧带领记者进入一个分开的区域。从外表上看,挂在这里的金穗大米看起来是一样的,但许婧可以清楚地区分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她告诉记者,解放以来,北京西部已有“小红帽”、“双码头”、“银坊”、“三百粒水源”、“乐府”等12至3个品种,这些年的主要品种有“乐府三系”、“胭脂米”和“上香一号”。为了让这些品种继续传承下去,向涛镇专门开辟了这一地区,栽培和展示了以前种植的所有京西水稻品种。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从移植到收获的所有标准化

由于北京西部的水稻主要由玉泉山水系灌溉,因此生产的水稻饱满、光滑、透明、芳香可口。它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在北京西部种植了近10万亩水稻。2000年前后,由于缺水和扩张,北京西部的水稻种植面积从每年1万亩急剧下降到2万亩。到目前为止,只有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和长乐村、西北旺镇的永丰屯村和四季青镇的玉泉村预留了2000亩水稻种植面积。因此,北京西部水稻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许婧说,为了保证京西大米的质量,向涛镇从良种提纯复壮、育苗、移栽、收获、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实行标准化作业。还采取稻田养鸭、养蟹等有机种植措施,在保持水土生态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并运用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生产安全优质的京西大米。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除了生产之外,靖西稻作还在文化传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了正在举办的“2015年京西水稻镰孢节开幕式”外,海淀区还设立了京西水稻种植与阅读文化园,举办“油菜花海赏”、“粽子节”、“插秧节”、“新稻品鉴会”等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休闲体验,同时保护和弘扬京西稻作文化。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申请遗产”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靖西稻作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对记者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靖西稻作的历史文化,实现靖西稻作的保护性发展,研究会与海淀区等相关部门合作,从今年开始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申报内容包括京西大米保护发展规划、生产管理措施、10分钟宣传片等材料,并已通过专家评审,最终评审结果可在本月中旬公布。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如果‘遗产申请’成功,将进一步促进靖西水稻的发展。”杜振东说,今后靖西水稻应进一步向标准化生产发展,不追求产量,而应提高品质,并与文化相结合,使靖西水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多元化、社会化。

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据了解,海淀区政府计划进一步扩大北京西部水稻种植面积,建设北京西部水稻农业观光旅游产品。预计六郎庄地区将恢复部分稻田。(叶笑言)

(编辑:刘琼)

标题:北京海淀京西稻申报“农业文化遗产”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