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0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孟戈■李晓刚
7月2日,住在立新县王石镇的王迎来了双喜临门。他的双胞胎女儿和王在高考中表现出色,两人都在本科关键线上取得了高分。原本担心的大学学费也通过立信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解决了。王放下心来,对大家说:“党的政策还是好的。它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民中最亲密的。孩子们上学的钱已经到了,我的负担很轻。我真的很开心。”
王是立信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因求学而被发现贫困的典型贫困家庭。针对因学习造成的贫困户,立信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单独档案,并根据对贫困户子女考试情况的了解,主动为其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大学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等问题,支持贫困家庭脱贫。截至目前,立信农村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80万元,预计今年将再次注入1500万元贷款资金,力争让更多贫困学生享受普惠金融的“甘露”。
抓取、对接和重型联动。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建立动态“列表库”;借助金融扶贫掌握的数据确定贷款目标;与学校对接,实行一对一对接责任制;根据名单,按管辖范围分解到各支行,督促支行与当地村委会、居委会深入联系,加强排查,确保“一个不留,一户不留”。
关注传播,强调共识。根据助学贷款的进展情况,层层部署,确保贷款任务逐层传递;举办助学贷款培训研讨会,营造工作氛围;采取打包打包制度,保证助学贷款工作的长期传递;按地区召开贷款交流会议,以促进分支机构的交流,并确保适当的传播。
注重宣传,强调氛围。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宣传机制,并及时进行宣传;总行统一编辑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口号,编制生源地助学贷款指南和传单,扩大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各分店的支点功能,利用各分店门口的液晶显示屏和室内液晶电视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分行小喇叭、自然村大喇叭等工具,循环播放助学贷款标语,让每个需要贷款的学生都知道如何办理贷款。
注重服务和质量。实施“手机银行+网银”服务、现场调查、现场授信和现场确认,为贫困学生提供贷款;实行账户管理员“发送订单”制度,包村账户管理员积极匹配包店村贫困学生名单,确保无人遗漏,无人留下;统一开放学生来源地助学贷款“绿色窗口”,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随时可以获得贷款;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额度,将原贷款额度由每年6000元提高到8000元,研究生贷款额度提高到12000元,有效解决了学费上涨和贷款额度缺口问题。
注意执行的效率。充分发挥省联社助学贷款系统的功能,提高贷款处理效率;简化现有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流程,一次性完成;公布助学贷款电话号码,并及时录入省联社助学贷款系统。经高校批准后,将立即完成。
再次关注反馈和体验。按照抓增量、抓存量的原则,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回访;及时电话反馈给新贷款客户,提升客户体验;对于现有贷款客户,积极开展贷后回访,提高贷款学生的认可度。
标题:利辛农商行: “六抓六重”助力寒门学子求学“圆梦”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