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0字,读完约4分钟
专家解释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下降
强有力的监管和去杠杆化发挥着全面的作用
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18万亿元,比5月份增加4180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902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3.27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5和3个百分点。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总体上是合理的,但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和去杠杆化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新的规模逐渐下降。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表外融资大幅下降。虽然人民币贷款等表内融资有所增加,但未能弥补相应的融资缺口,这也是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监管政策的结果。自第一季度以来,这一数据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顾问盛松成说。
具体分析,一方面,加强表外融资监管,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继续萎缩。去年12月以来,监管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信贷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整顿银行业市场混乱的通知》等文件。因此,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自今年1月以来大幅收缩,1月份新增贷款规模较上月分别减少1315亿元和1790亿元,随后几个月基本呈负增长。
另一方面,对票据承兑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表内票据贴现融资超出预期。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票据领域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罚款超过7亿元。5月,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省际票据业务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票据承兑和贴现的信用管理,加强对票据转卖和买入转卖业务交易对手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增长。
同时,地方政府借贷受到严格监管,投融资放缓导致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此外,自今年初以来,随着去杠杆化和整体流动性收紧等供应方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企业信用债券违约现象有所增加。从4月中下旬至5月25日,共有9家企业的10笔债券违约,主要是此前债务较高的民营企业。受此影响,投资者对中低评级企业心存疑虑,难以发行信用债券。5月份,企业债券融资从4月份的3776亿元降至434亿元。
今年4月底,备受关注的新资产管理法规出台。有人认为,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也影响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亮(601988)认为,根据调查,新规定将对5月和6月的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一定影响。然而,新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理财对非标准资产投资的限制、资产管理产品的相互嵌套以及金融机构间渠道业务的相互提供。新资产管理规定的市场影响已提前发布,发布后非标准投资规模基本稳定。
自2017年以来,随着各行业实施强有力的监管政策,金融机构开始缩减表外资产规模。宗亮认为,从2017年初到新资产管理条例出台,新资产管理条例的制定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市场已经对此有所预期。新规发布后,金融机构开始整顿,套期产品和渠道业务规模持续下降,但没有出现悬崖式的产品收缩,银行理财产品非标准投资规模也变化不大。截至5月底,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22.3万亿元,比4月底减少5000亿元,降幅为2%,非标准投资占比15%,与新规出台前持平。
同时,新的资产管理规定从期限匹配方面严格限制资产管理产品对非标准资产的投资,阻碍了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盈”等行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加速了前期积累的债务风险暴露,增加了信用违约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监管政策即将出台,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评估市场影响,合理把握出台的时机、实施和节奏,避免造成市场异常波动。(记者王冠)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标题:强监管与去杠杆发挥综合作用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