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0字,读完约5分钟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横跨上海徐汇区和闵行区,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一体的开发区,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公司制管理的开发区之一。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漕河泾开发区一直位居第一梯队,其中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前五。
截至2016年底,开发区共有中外高新技术企业3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00多家,82家财富500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设立了136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国际著名科技创新中心相比,漕河泾开发区优化科技创新载体结构,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成功推动开发区由工业园区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漕河泾科技创新模式”。
加快创新要素的集聚
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了涵盖技术转移、项目培育、企业孵化和企业加速的创业服务链。有10个孵化器(包括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686家孵化器企业;截至2016年底,累计孵化企业3029家,孵化企业毕业率为89.2%。
同时,开发区建立和培养了一支由635名熟悉各项科技政策和科技项目的企业专员组成的科技联络员队伍,全年组织了50多次专项培训。开发区还建立了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14个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漕河泾开发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平台成立于200年,坚持无担保和无担保的纯信用模式,已向园区企业投资11.0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漕河泾开发区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开发区在保持电子信息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服务、软件信息、金融、现代商贸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区域性“一部三中心”(总部、R&D及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管理服务中心)项目。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核电、生物医药等“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基地;同时,在该区域建设现代服务业集群、金融服务业集群、知识产权服务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浦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近10年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业内专家表示,开发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创建的措施,成功解决了企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开发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了更高的效益,进一步释放了中国著名工业高地的创新活力。特别是产业发展的生态和服务体系的创建应先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完善科技项目培育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其他开发区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漕河泾开发区在践行“内功”的同时,也坚持“飞地扩张”,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与开发区所在行政区携手探索“城市联动、区域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携手探索“跨区域共建”机制。“开发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具有机制灵活、运行高效、更贴近企业和市场的优势。但是,开发区总部不是行政机关,没有全方位的行政权力,综合协调能力弱。因此,加强与各市委、局及其所在行政区的联系与合作十分重要。”漕河泾开发区总工程师韩说。“城市联动”是指开发区总部加强与上海市商务委、科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土地管理局、财税局、环保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和推动园区的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形成一个机制,共同推动开发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区域合作”是指开发区与其行政区域在招商引资、财税、区域管理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形成开发区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创新合作关系。
韩表示,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按照“统一品牌、跨区域布局、多点联动、协调发展”的模式,在闵行浦江、松江新桥、奉贤南桥、普陀桃浦、金山枫泾、青浦、浦东临港、康桥外高桥以及海宁、浙江、盐城、江苏和贵州遵义等地设立了子园区,形成了“一区九园三分区”的格局
子园区往往采用“跨区域共建”的机制。在当地政府认可漕河泾开发区经营理念和品牌内涵的基础上,总行和当地政府共同投资成立项目公司,开发、建设和吸引投资新的园区或地块,形成全方位、紧密的园区合作机制。
除了以资本为纽带的重资产合作外,漕河泾开发区也在探索轻资产品牌输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今年,通过出口漕河泾双创品牌,漕河泾开发区与广西刘冬新区建立了跨区域合作关系。
标题:漕河泾实现科创模式“蜕变”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