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5字,读完约6分钟

记者金王鹏编辑杨刚

“我最近在寻找商机,也在考虑换工作。”安妮·吴(化名)是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的员工,享受着行业大扩张带来的红利。如今,基金子公司的发展状况艰难,这让吴安妮对这份工作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另一个行业工作,不想留在基金子公司。”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吴安妮的经历是基金子公司艰难生存和转型的缩影。

自2012年9月《关于实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的规定》发布以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已有六年。在过去的六年里,凭借“万能许可证”的内在优势,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创造了三年十倍增长的奇迹。然而,随着监管思路和行业环境的变化,这种“非主流”业务在空系统套利下迅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面对日益萎缩的业务规模和信托经纪机构的压力,基金子公司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基金子公司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这个行业的规模几乎减半

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该基金的子公司迅速完成了从不计后果的初创到疯狂扩张的过程。自2012年11月第一批基金子公司诞生以来,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启动了sturm und drang模式。然而,基金子公司依赖监管套利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市场的质疑,风险事件的反复暴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统计,截至今年7月,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5.97万亿元,低于6万亿元大关。与高峰期的11.15万亿元相比,基金子公司的行业规模下降了5.18万亿元,几乎减半。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2016年底出台的净资本限制监管规定,迫使此前依赖渠道业务的基金子公司迅速扩张,以踩下“急刹车”。据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各基金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大量清理股票渠道业务,这也是基金子公司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此外,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新资产管理规定,以及7月下旬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股权管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股权管理方案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不仅明确了“去渠道、去套期、去杠杆化”的监管思路,也对基金子公司的会展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该行业正面临人才重叠的困境

不断加码的监管政策使得基金子公司野蛮发展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成为过去。从无限风光到观望,再到目前的艰难转型,基金子公司在业务发展中遇到了困难,以及人才瓶颈和横向竞争。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他听说一家公共基金此前招聘了一个基本合规职位,每周收到近500份简历。“许多申请人来自基金子公司,现在子公司的人希望回到上市母公司。”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人们的思想在动,这使得已经在发展中遇到困难的基金子公司更加困难。“许多公司的业务通常由业务团队支持。一旦该团队离开公司,相关的后续业务将难以开展。”安妮·吴说。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以目前基金子公司最青睐的abs业务为例,在鑫源资产证券化总经理林露看来,随着abs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人才缺口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abs业务的技术门槛很高,而中国的监管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截然不同。”许多归国人员不能立即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因此,人才的供应一直比较紧张,现在市场上同时有熟练的经验。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极其缺乏。”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来自信托和经纪公司等同行的激烈竞争也让基金子公司的员工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

“经纪人在全国各地都有营业点,他们的全额执照经营优势使他们能够通过其他业务支持或补贴资产支持型证券和其他业务。信托的法律和监管体系相对完善。在业务融合的背景下,一旦将来遇到资产处置的问题,信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基金子公司的弊端将会立即显现。”基金行业的一名分析师表示。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转型之痛

虽然传统业务不可持续,但基金子公司不得不忍受转型带来的痛苦。

据上海某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负责人介绍,该基金子公司未来主要有两条转型路径:一是投资收益来源,努力提高产品的主动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从而增加管理费收入;第二,充分发挥牌照优势,寻求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的突破。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以南方一家大型公开发行的基金子公司为例。据我所知,其股权产品的管理费相对较高,可能低至数百亿元。对于基金子公司,假设公司有50名员工,如果股权产品管理规模达到500亿元,管理率为2%,年收入可达10亿元;即使管理费降到1%,每年的管理费也将是5亿元。对于一个30到50人的团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理想的收入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记者了解到,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已经开始专注于二级市场的积极管理。“2016年底新规定发布后,公司原有业务逐渐收缩,逐渐转向积极管理。我们是较早在业内认可Return积极管理业务的基金子公司之一。”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据他介绍,目前公司偏向绝对回报策略的量化产品非常受客户欢迎,因为该产品采用了更多的策略,可以对冲资本市场的下行风险,所以收入相对稳定,也符合客户的风险偏好。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资产证券化也是许多基金子公司正在尝试的一项新业务。在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内部人士看来,与要求较高筹资能力的主动管理业务相比,abs是一条“更容易走的路”。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近年来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12月至2018年6月30日,共有123家机构申报并确认了1371种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规模为1.98万亿元,其中49家基金子公司开展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然而,基金子公司在发展资产支持型证券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首先,abs业务从准备到最终登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成功率不高。因此,林露认为,资产支持证券很难成为基金子公司转型后的配套业务。其次,abs产品往往需要强大的销售能力来支撑,这就对基金子公司的后续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据上述北京基金子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正是“市场教育”让公司慢慢探索新的业务方向。他认为,未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可能更加多元化,各公司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业务。“我个人的感觉是,基金子公司不应该再盲目追求大事情。相反,为了提高他们的主动管理能力,然后通过特色业务赚取更高的管理费,“小而美”模式是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之一。”

标题:资管规模几近腰斩 基金子公司转型何去何从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