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9字,读完约8分钟
10月24日,中国最大的乳品公司伊利集团通过特殊的屏幕刷占据了主要媒体的C位置。
伊利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发布了一封实名举报公开信。——“伊利一年到头屡遭破坏,被迫打开一封实名举报信,要求对郑俊怀及其保护伞进行彻底调查”,并向前董事长郑俊怀举报了他的真实姓名。
公开信发表前几个小时,2018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惠民区人民法院对邹广祥和刘程坤进行了审讯,以寻找麻烦。
潘刚郑俊怀,来自媒体...《伊犁恩仇录》在中国乳业的江湖中流传多年,比电视剧更出人意料。
来源
如果不是因为这份实名报告,郑俊怀将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被固定为“前代企业家”的代表。
1983年,郑俊怀担任伊利集团的前身,呼和浩特市惠民牛奶食品厂厂长;1993年,伊利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三年后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时任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首席执行官的郑俊怀,自此被称为“乳业教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乳业开始繁荣的阶段,也是国有企业股权重组的高潮。在不可能直接寻求产权澄清的前提下,许多人采取了更激进的方法,郑俊怀就是其中之一。
像当时很多人一样,他选择了曲线mbo之路,即他和伊利的20多名董事出资成立了“华狮贸易公司”,并先后收购了伊利一些国有企业所持有的法人股份。由于郑俊怀团队没有多少现金,在收购中采用了一些“灰色”做法。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始于郑俊怀推动伊利股份制度改革的前一年(1992年)(600887)。那年,22岁的潘刚进入呼和浩特市惠民牛奶食品厂,开始做质量检验员。潘刚,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年轻又有能力,受到郑俊怀的高度重视。
2002年,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兼董事,成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伊利的报告信中还提到,“潘刚主席带领这样一个团队,为伊利辛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莫名其妙地遭受了当时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压制。”
1998年,蒙牛创始人、时任伊利高管的牛根生与郑俊怀之间的矛盾加剧。他离开伊利,创办了蒙牛,这引发了乳制品行业两大英雄之间著名的对抗。
从此,郑、牛、潘的命运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2004年6月,郑俊怀被指“侵吞国有资产”。曲线管理层收购的实践最初徘徊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在法庭上,郑俊怀表示:“一切都是为了解决管理层持股的来源问题。我还是不明白我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
2004年6月10日,就在郑俊怀被报道的同一个月,蒙牛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牛根生也以1.35亿美元的身价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另一方面,潘刚被命令面对危险。在郑俊怀被捕11个月之后,他上演了一出惊人的逆转甘坤的戏,带领伊利走出低谷,成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行业领导者,拥有最完整的产品线。
愤恨
这一次伊利在公开信实名举报中的诉求非常明确:
首先,“我要求检察机关公开这78卷案卷(即郑俊怀挪用公款2.4亿元的78卷案卷,以及当年结案并经当事人供认的涉嫌重大经济犯罪的许多线索),依法追究郑俊怀的违法犯罪事实。”
此外,伊利还声称,在郑俊怀的许多重大经济犯罪中,有一起涉嫌挪用黑龙江省2亿元国有资产。目前,已向黑龙江省监管委员会发送了数十份实名举报材料,希望监管委员会披露郑俊怀控股公司收购三岛牧场的全过程及相关文件。
伊利表示,“所反映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于10月23日向内蒙古检查工作中央领导小组正式提交了相关材料。
伊利公开信的摘录
为什么伊利和郑俊怀经常见面?
根据公开资料,由于郑俊怀在监狱中的良好表现,他获得了两次减刑机会,并于2008年9月获释。然而,郑俊怀出狱后,与伊利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在这封公开信中,“郑俊怀出狱后,以非法资产起诉呼和浩特市政府,屡次败诉,迫使伊利配合,将非法转移的资产归入其名下;伊利坚决拒绝了...至此,他们开始疯狂报复,制造谣言,长期诽谤和迫害伊利和管理层。”
例如,2011年2月,郑俊怀董事长办公室73岁的助理张林三,通过内蒙古商报前社长李小喜,在网上发布了一封内容广泛的报告信,题为“内幕消息很可怕:伊利就这样被空收买了”。该报告信发表后,伊利的股价在同一天跌入了极限。
根据报告信,
“潘刚在伊利的个人财富收藏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并指使下属以非法手段进行清算和抵销;潘刚及其亲属虚报注册资本,以回扣形式收受贿赂,以公司名义非法交易,将国有财产转为私有财产,非法设立内蒙古新和广告有限公司和内蒙古瑞新达科贸有限公司,涉嫌贪污挪用。
一审判决认定李、等四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构成伪造、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判处李、等四人有期徒刑8个月至1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
根据李与、张、的关系,伊利在这一次发布的公开信中提到。
“2002年至2010年,李所在单位长期接受提供的赞助费共计90万元”;张被用重金“收买”;2004年9月,在被调查的敏感时期,以宣传费的名义私下给了张26.98万元,并购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轿车。”
李案后,虽然有或多或少的关于伊利的“传闻”,但并未对伊利产生重大影响。
直到2018年3月,自媒体人刘程坤在公众账号“天路财经”上发表了连载小说《走出乌兰》。这篇文章被外界影射并视为伊利集团领导层腐败的隐喻。随后,“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导致当天伊利股份市值蒸发60多亿元。
事件以《广湘财经》的作者邹广祥和《天禄财经》的作者刘程坤因涉嫌诽谤被呼和浩特检察机关逮捕而告终。
然而,伊利的报告公开指出,谣言事件背后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老熟人”——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
报告信中也披露了一些细节。
“在为期五天的公开庭审中,控方出具的证据显示,在刘程坤供认前,郑俊怀主动到建外soho会见了他,并在谣言文章中向他提供了相关信息;公诉人出具的证据还显示,刘程坤和郑俊怀在微信上有一条聊天记录(微信名“关爱”)。谣言在网络上引爆后,刘程坤向郑俊怀报告说,“在你继续写作之前,给我更多的信息”。此前,刘程坤鼓吹郑俊怀的文章还透露,他曾多次会见郑俊怀,并接受郑俊怀的宴请,称郑俊怀为“父亲”…”
显然,伊利这次公开反击是为了寻求多年“牵连”的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郑俊怀还没有说出这一事件。
当事情进展不明朗时,伊利股票在下午开盘后直线下跌,跌幅超过7%,市值蒸发了80多亿,但这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进步。
伊利当晚宣布,公司管理团队稳定,生产经营正常。
事情仍在进行中。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伊利来说,这份实名报告意味着孤注一掷,而企业的未来是什么?伊利无疑想通过这种坚决的态度,然后死去。
附件是郑俊怀的简历:
197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4年1月至1975年11月,他在呼和浩特市农林局政治工程科工作
1975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他担任呼和浩特市国营畜禽场副书记兼主任
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他在呼和浩特乳品公司招待所工作
1983年1月至1993年5月,他担任呼和浩特市惠民牛奶食品厂厂长
1993年5月至2004年12月,他担任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首席执行官
2004年12月,他因涉嫌挪用公款而被监禁
2005年12月31日,他被判处6年监禁
2008年9月,他服刑期满(两次减刑)后获释
正文/侯炜(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编辑/典藏居世
标题:侠客岛:伊利恩仇录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