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2字,读完约3分钟
摆脱贫困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而且越来越困难。只有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我们才能可持续地摆脱贫困,用能源致富。
在边疆几个县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地方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资助力度,修建房屋和其他物资,但精神援助如帮助志愿者等却很少,甚至贫困家庭也不愿“脱帽”。拜访一个贫穷的家庭,全家人已经住在一个宽敞的房子里,房子是用一半的当地支持和一半的贷款建造的。但当被问及如何偿还贷款时,“依靠政府”的回答有些令人惊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财政支持,硬件设施,精神和身体的愿望应该保持。如果穷人在消极的扶贫中滋生“等待需要的东西”的思想,这将成为摆脱贫困的意识形态障碍。
帮助穷人应该帮助志愿者。从“要我富”到“要我富”,要培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检验一个地方的扶贫战略,考察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综上所述,造成当地贫困家庭贫困的原因,有的缺乏文化,有的缺乏技术,有的思想落后,有的无法规划...这意味着,除了利用政策覆盖极少数贫困人口之外,我们还必须从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斗争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帮助的依赖,努力实现准确的扶贫和扶贫。
要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我们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效益,也要有改变氛围的切身体验。在走访边境村的一个村子时,发现有些人把扶贫分发的小猪放在桌子上,在有些地方,由于移民的流动,语言交流很不方便。在减贫中也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和精神因素。由此可见,财政支持不能“洒辣椒”,而应该在培育穷人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将资金、技术和项目结合起来,从而在付诸行动中努力致富。
帮助志愿者必须帮助技能。在调查中,一个县有10多万亩的古茶园,但有10多万穷人守护着青山绿水,没有金山银山。最初,当地贫困家庭缺乏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渠道和品牌意识。对穷人来说,学会贴近身体的技能比给钱和东西更重要。根据贫困人口的迫切需求,应将扶贫资源投入到文化培训、技术指导和营销知识学习中,激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而彻底改变当地的发展状况。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实现消除贫困三年奋斗目标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着力刺绣、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稳定扶贫打好基础等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在扶贫工作中,各地要认真反思以往“筹资+建房”的单一做法,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特殊困难,确立光荣的扶贫方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作者是云南省瑞丽市委常委、副市长)
人民日报(2018年7月12日05版)
标题: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