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5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要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的前提下,及时微调具体情况,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
10月7日,央行和财政部在不到9个小时的时间里表示:央行宣布将从2018年10月15日起,将大多数银行的RRR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据估计,总共将释放1.2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刘坤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他正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明显的减费措施。预计全年减税和减费规模将超过1.3万亿元。
央行和财政部在同一天发言并不常见。
一周后,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继续为中国经济欢呼:“预计今年将实现6.5%的目标,或者可能略高一些。”“当前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中性,既不放松也不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
当外界还记得今年7月央行和财政部就“什么是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展开的辩论时,作为监管中国宏观经济的两大部门,央行和财政部联手打造了一套稳定经济的政策“组合拳”。“财政部为企业减税,中央银行降低了企业资金公开来源的标准。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大大提高企业的高融资成本。”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莉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
基础设施努力要有效
今年7月,央行与财政部有关人士就“什么是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展开了辩论。然后,7月底的两次重要会议结束了辩论。
7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全国例行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政策应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必要向大门提供资金,并保持合理和充足的流动性。”。
自那以后,央行和财政部再次联手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数万亿地方债务相继被释放;对于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央行不断推出slf(长期贷款)和mlf(中期贷款),但第三季度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国泰君安(601211)(港股02611)宏观团队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生产、消费和投资均较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这使得预期的gdp增长率回落至6.6%。此前,9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1-7月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接近去年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比1-7月份下降1.5个百分点,达到新低。“国家‘稳定基础设施’的措施没有在经济数据中显示出来,不是因为这些措施没有产生效果,而是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周期大多为3个月至6个月。”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牛莉指出,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国家提振基础设施的效果将开始逐渐显现。
牛莉在采访中进一步向《泰晤士报》记者指出,目前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复杂,这些问题的具体反应是流动性紧张、投资乏力。"为了稳定经济,我们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密切合作."
组合拳背后的新挑战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中国宏观调控的两大法宝。
2013年,时任央行副行长潘在两会期间表示,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央行与财政部门建立了分工合作、相互制衡的关系,在财政资金的收支上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更一般地说,财政是国库和政府的会计,而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出纳。
“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最适合当前中国经济的监管方法。”牛莉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此外,他强调,当前业界和学术界有一个声音,说“货币政策失灵,主要依靠财政政策提振经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要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配合的前提下,及时微调具体情况,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牛莉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扩大,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控要“两条腿走路”。
以央行和财政部的“组合拳”为例:央行RRR降息将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健康发展;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下,预计减税规模将从年初的1.1万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这套‘组合拳’令人兴奋,但与此同时,开征新税的想法总是令人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时引入增税政策是不合适的。杨志勇指出,目前,我国经济中企业税收负担重,生产经营薄弱;另一方面,居民个人消费疲软。“通过减税和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关键。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存在一些问题,如协调性不足,甚至相互冲突和抵消。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和财政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位在珠江三角洲银行管理部门工作的资深银行家告诉《泰晤士报》记者,过去,当遇到经济下行压力时,大多数银行通过央行释放流动性,以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央行可以决定是否放水或放多少水。水,但是对水的流向没有太多的控制。”金融研究所所长关庆友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这导致过去几年金融风险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面临新的压力:财政部的绩效考核基本上实行数字化管理。对于财政部来说,面对巨大的财政支出,需要不断增加财政收入。那么,大规模减税会给财政部带来新的压力吗?如何平衡?杨志勇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尽管中国的财政收入在过去30年里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总收入必须保持快速增长。“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财政总收入暂时出现负增长是正常的。因此,即使企业减税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没有必要通过增加新的税收来弥补损失。”“相反,减税带来的税基扩大可能会给政府带来更多税收。”杨志勇强调。
事实上,大国的央行和金融部门不同意的情况并不少见。
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多次批评财政政策。2011年,他指责财政政策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就业创造,并直接削弱了货币政策确保充分就业的能力。在传统货币政策失效、货币政策部门需要保证金融稳定的时期,货币政策部门往往需要转向财政政策,这也是货币和金融部门最容易产生分歧的时期。
“稳定的成长是指以前要做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而现在我要补上我的功课;去杠杆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原则,是经济工作的基础。”牛莉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稳定增长不应与去杠杆化分开。中行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指出,财政部考虑的是更多的融资和支出问题,而央行考虑的是宏观调控,“这是一个传导问题。”
曹远征认为,在二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机制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曹远征向《时代周刊》记者强调,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应该依靠金融改革。“对中国而言,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的功能不是问题的实质,但实质应该是回归经济发展本身,深化供给方结构改革,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担心流动性陷阱
10月15日,存款准备金率自今年1月、4月和7月以来第四次下调。下调1%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4.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2.5%。
经过四次RRR降息后,央行于10月15日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以吸收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政府债券发行支付的影响,当天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已连续11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由于流动性高,银行间的市场资本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尽管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足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随着m1和m2增速持续放缓,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不断缩小,市场对中国是否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担忧再次加剧。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主要用来描述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无效的状态。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即使央行将利率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或投入更多的流动性,公众也只会选择持有现金而非再投资,任何过剩的流动性都将作为现金持有,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当时,政府只能用财政政策扩大支出来刺激总需求。
但是,在曹远征看来,面对这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以“宏观审慎”的态度来理解:“这一轮宏观审慎实质上是为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保持债权债务链的完整性。”曹远征强调,这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关键是防止过度去杠杆化导致杠杆迅速下降。“从历史上看,这是一种补充流动性的安排,而不是公众认为正常的安排。松散的安排。”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落实财政政策的关键是充分利用1.35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牛莉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强调。
标题:两个万亿开源节流 央行财政部携手稳经济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