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5字,读完约4分钟
走进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外汉语专业的党员教师冉晓丽正在二楼的教室里给来自俄罗斯、墨西哥、坦桑尼亚等10多个国家的外国居民上汉语课。
鸡鸣山社区拥有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1213名常住外国人,是当地著名的“国际社区”。“外国居民有学习汉语的需要。我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为外国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汉语培训等服务。”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军表示,社区突出党建,引领强势服务,并设立了4: 30学校、民族团结融合书店、国际老阿姨工作室等20多个红色品牌服务项目。
居民“订餐”,社区党委加入共建单位,开展“配菜”和“烹饪”。鸡鸣山社区的实践只是义乌加强社区党建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义乌市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按照“1+X+Y”模式(1为社区党委,X为常驻机关、企事业单位,Y为常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所有城市社区建立了“大党委”,旨在凝聚社区各方力量,通过组织共同建设。
“大党委”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每月与社区各单位和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围绕社区党建、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民生五大问题,探讨推进策略。“大党委”还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实行“双报告”机制。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向所在社区报告,并要求承担文明创建的责任领域和服务项目。“双报告”使社区服务力量增加了近20倍。
“城市基层党建是一个综合体,而社区是一个物质平台。在“大党委”模式下,社区党建把分散在各个领域的资源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优势、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臭江街金都社区,由于“大党委”提供的“三大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居民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金都以“三个清单”为重点,定期与社区内的常驻单位和组织进行资源对接、交易对接和项目对接,提供精准、精细的服务。在社区中,从精品街区的建设到流动图书角的设置,从开发特色品牌服务到举办科普夏令营,居民已经成为社区党建的最大受益者。
在旧社区人口密集的臭城街小紫池社区,住宅建筑的电路老化和下水管道堵塞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今,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区为党员提供服务,党员的联系电话也贴在社区的走廊上。只要居民有需要,他们一打电话就会上门解决问题。此外,鉴于社区中有大量老年居民,社区中的每个党员都与许多老年居民的家庭配对,每月至少拜访他们一次。
“通过梳理居民需求,对接红色资源,服务项目深入人心,解决了过去社区党建服务针对性差、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市委组织部的负责人说道。截至目前,义乌46个城市社区共识别社区居民需求53000多项,共享资源4000多项,形成品牌服务项目2000多个,打造“医疗路公益”等126个特色品牌。鉴于收容学生困难,许多党群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4: 30学校,为7万多名学生服务。
“大党委”工作中的资源共享也有利于社区居民。截至目前,义乌市已建成238个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所有设施向党员群众开放,充分发挥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等功能,将分散的资源聚集成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义乌以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开放整合的理念,提升了城市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执行力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有效推进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3日,第18版)
标题:“实现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