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0字,读完约6分钟
专家和市场参与者认为,一段时间内结构性存款的上升客观上反映了银行存款增长的压力。从长远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化发展,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理性化,加强多元化债务管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放松存款利率管制,通过市场力量推动结构性存款降温。
根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中资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包括个人和单位)的存量已超过10万亿元。
银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在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和新的金融管理法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已成为商业银行利用资本保全的“新宠”。与此同时,目前,银行正通过监管的“模糊地带”推出“假结构性存款”,这引起了监管当局的关注。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表示,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和制定与结构性存款相关的监管措施,结构性存款的定义和会计规则预计将更加清晰。
专家和市场参与者认为,一段时间内结构性存款的上升客观上反映了银行存款增长的压力。从长远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化发展,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理性化,加强多元化债务管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放松存款利率管制,通过市场力量推动结构性存款降温。
银行拿走“工具”
“现在,客户知道结构性存款有很高的回报,特别是对公众客户而言,结构性存款是必不可少的。”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关村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
记者走访银行网点时发现,临近季末,结构性存款再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利器”,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宣传材料放在了显著位置。然而,每种产品的起点和预期回报率却大相径庭。例如,工行有一个175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存款为50万元,预期收入(年化)为2.7%-3.8%;作为一家新推出的私人银行,亿联银行推出了185天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已存入1000元人民币,预期回报率(年化)为5.28%。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结构性存款作为“舶来品”,此前在中国银行业被视为利基产品。2008年次贷危机后,由于其关联衍生品,其他国家的发展放缓。“在过去一两年里,结构性存款发展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变相以高利率存钱的一种手段。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必须以更高的成本获得存款。”
融360金融分析师杨惠民认为,短期内,结构性存款仍将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渠道。“首先,银行理财的净值转换打破了单纯交易的大趋势,投资者暂时难以接受净值产品,结构性存款的优势凸显。根据荣360的监测统计,8月份结构性存款的保本率为93.46%。当银行推荐结构性存款时,它们主要是在推销自己的资本保全特性。其次,使用结构性存款可以避免窗口引导的存款利率上限。因此,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在存款损失和高贷存比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动力发行结构性存款。”
杨惠民表示,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在10万亿元的余额背后,国有大型银行和国有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比例分别为32.5%和67.5%,其中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占绝大多数。
“假结构”的扩散
“银行争夺存款没有错,但问题是结构性存款的定义不明确,银行的评估策略和会计核算也不统一。一些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用作存款评估,而另一些银行则将结构性存款用作理财产品。”一家大型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牛蕾(化名)指出,这相当于拥有一个监管“模糊地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没有衍生品资格的银行与其他机构合作,包装一些“假结构”产品;即使是有发行能力的银行,为了保护客户的资金和利益,也设计了完全不符合条件的期权组合,而不发挥结构性存款的功能。
牛蕾说,从市场资本价格来看,正是因为银行为了省钱而发行结构性存款,普通存款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资本价格水平,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据市场参与者称,尽管结构性存款也称为存款,但它们实际上是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的结合。银行嵌入金融衍生品(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将投资者的收入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和其他金融或非金融标的物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中国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应具备相应的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表示,结构性存款监管亟待加强,这与旨在实现金融监管跨市场、跨行业、跨产品统一的资产管理新规定是一致的。他指出,中国结构性存款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担忧:第一,会计核算不清、不合理。结构性存款的基本资产是存款,溢价部分应单独核算;二是由于会计和统计问题,存款保险准备不充分,10万亿股票规模背后的风险暴露相对较大;第三,衍生品交易业务的资格。尽管监管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但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仍是能够获得资格的主要银行。目前占据市场“大头”的中小银行该怎么办?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大多数券商分析师指出,国际金融市场发达,包括香港、新加坡等。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比普通存款业务严格得多。因此,我国引入结构性存款监管措施势在必行,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结构性存款的定义、概念和核算进行澄清。
贺海峰预计,监管部门将对结构性存款的登记、统计、会计、产品风险、结构设计等进行细化,真正实现监管的统一性、专业性和渗透性。
华创证券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在严格监管的趋势下,结构性存款需要适应监管环境。首先,由于结构性存款不同于普通存款,更适合采用“自上而下”的产品设计和管理模式,即由总行统一确定产品结构,然后分发给分行销售。其次,在总行层面,结构性存款募集的资金应与其他资金分开,本金投资和衍生品交易应由专门账户管理,并用于特殊目的。第三,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和投资者风险预警方面,银行将面临相关流程、文本甚至制度的调整。
在曾刚看来,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将导致短期内其发行量下降,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爆发源于银行对存款的渴求。从长远来看,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放松存款利率管制,通过市场力量促进结构性存款的“降温”
标题:结构性存款规模突破10万亿 “模糊地带”仍存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9592.html